第133章鐵流西進潛龍入山布疑陣
第133章鐵流西進潛龍入山布疑陣
六月底江淮大地暑氣蒸騰,蟬鳴聒噪。然而,比天氣更熾熱的,是139師全體將士西進赴命、迎擊老敵的昂揚斗志與凜冽殺機。
自接到國防部嚴令、王林師長在老山深處做出決斷之日起,這支龐大的戰爭機器便以驚人的效率運轉起來。三萬二千余將士,連同必需的武器裝備、糧秣彈藥,在極短時間內完成了集結準備。沒有鑼鼓喧天的誓師,沒有拖泥帶水的告別,只有各級指揮員簡潔有力的命令和戰士們眼中壓抑不住的戰意。
西進序列悄然啟程。王林深知,此行需橫穿數百里敵占區或日軍勢力邊緣地帶,雖有江北支隊在外圍策應掩護,但大軍行動,難保萬全。他再次展現了其精準的調度能力:
以李云龍新編第一旅為全軍前鋒,配屬師屬騎兵團大部。這支由原來安支隊悍卒為骨干、補充了大量經過訴苦教育和初步實戰鍛煉的解放戰士組成的勁旅,如同出鞘的尖刀。李云龍將麾下精銳偵察連遠遠撒出,化裝成農民、商販、潰兵,甚至膽大包天地冒充偽軍小股隊伍,前出主力二十里,嚴密偵察敵情、地形,清理可能存在的日偽眼線,為主力開辟安全通道。騎兵團則負責側翼警戒和快速反制,隨時準備撲滅小股遭遇之敵。
師主力則分為兩個梯隊。第一梯隊由陳阿海的417旅、孔杰的418旅這兩個老牌主力旅構成,護衛著師部、炮兵主力以及部分重要物資。他們行軍序列嚴整,雖長途跋涉,但各級軍官不斷低聲督促,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和肅靜。沉重的75mm山炮和迫擊炮由騾馬牽引,車輪用布條包裹,盡可能減少聲響。戰士們槍不離肩,彈袋飽滿,盡管汗流浹背,但步伐堅定,無聲地彰顯著這是一支訓練有素、久經戰陣的鐵軍。
第二梯隊則由丁偉的新編第二旅和周志明的新編第三旅組成,負責殿后并掩護龐大的、由林火旺統籌的后勤保障隊伍。這支隊伍包含了繳獲的卡車、騾馬大車以及數以千計肩挑背扛的民工(多是根據地組織的支前隊),運送著全軍賴以持續作戰的糧食、藥品、彈藥和被服。丁偉和周志明將部隊分布在后勤隊伍前后左右,構成了一個移動的防御體系。
全軍晝伏夜行,盡量避開大道,穿梭于丘陵、河谷、密林之間。王林的“活點地圖”系統在此刻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,總能提前標識出最優路線和潛在危險區域,通過通訊參謀化為一道道簡潔指令下發各旅。電臺保持靜默,聯絡全靠騎兵通訊兵和徒步傳令兵,確保了行蹤的隱蔽。
即使如此,數萬人的行動也不可能完全瞞天過海。偶爾會有日軍的偵察機從高空掠過,茂密的植被和部隊嚴格的偽裝紀律起到了保護作用。也有零星的小股日偽軍或土匪撞上鋒線或側翼,但往往還沒來得及發出警報,便被李云龍的前鋒或沙馬爾格的騎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清除,真正做到了一聲槍響都難傳遠。
這種沉默而高效的行軍,本身便是一種強大的威懾。沿途敵占區的偽政權和零散日軍據點,或多或少都察覺到了這股暗流的涌動,但懾于其規模不明、動向詭異,更懼其可能爆發的毀滅性力量,竟大多選擇了緊閉寨門,龜縮不出,眼睜睜看著這條“沉默的鐵流”向西涌去。一種無形的壓力,隨著139師的推進而在江北敵后彌漫開來。
經過近十天的艱苦跋涉,七月中,139師先頭部隊終于抵達了此行的目的地——大別山東北麓門戶,霍山地區。
眼前的景象讓久在江淮水網作戰的139師將士們也感到一絲新奇。霍山一帶,山勢雖非絕險,但丘陵起伏連綿,林木蔥郁,峽谷縱橫,道路崎嶇,與一馬平川、水網密布的滁縣-明光地區截然不同。這里是遏制日軍從合肥方向沿陸路西進,迂回攻擊武漢的天然屏障之一。
先期抵達的師部參謀人員已與原駐防此地的71軍某部及第五戰區派出的聯絡官接上了頭。簡單的換防程序在一種略顯微妙的氣氛中進行。駐守此地的71軍部隊兵力不足一個師,且裝備較差,面對兵強馬壯、殺氣騰騰的139師,不免既覺松了口氣,又暗生幾分敬畏與隔閡。
第133章鐵流西進潛龍入山布疑陣
王林、王光道、鐘光邦在臨時師部聽取了當前敵情通報和防區交接。地圖上,敵我態勢清晰可見:正面對峙的,正是他們的“老熟人”——日軍華中派遣軍第13師團(荻洲立兵部)。該師團在年初的淮河阻擊戰中受挫,后雖經補充休整,但其南下北上屢受139師游擊破襲之苦,尤其是后勤部隊和側翼分隊,對“139”這個編號可謂恨之入骨又畏之如虎。如今冤家路窄,再次在這霍山腳下對上陣。
“好啊,又是荻洲立兵這個老小子!”李云龍一聽就樂了,摩拳擦掌,“師長,這回可得好好招待招待他,把在津浦線上沒算完的賬,連本帶利討回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