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章入川一路休整一路擴紅
強渡大渡河:聽聞紅一團十八勇士在安順場強渡成功,獨立團官兵歡呼雀躍。王林召集干部,結合戰報分析渡河作戰的戰術要點,作為教學案例。
飛奪瀘定橋:紅四團晝夜奔襲二百四十里,二十二勇士攀著鐵索奪取瀘定橋的捷報傳來,獨立團行軍隊伍中爆發出震天的歡呼。王林站在路旁,看著主力部隊從修復的瀘定橋上快速通過,心中感慨萬千:“這就是紅軍,任何奇跡都能創造!”他指揮獨立團最后過橋,并負責炸毀橋面,徹底阻斷追兵。
一路北上行軍,雖無石板河那般慘烈的阻擊戰,但后衛工作同樣繁重艱辛。收容掉隊人員、掩護物資運輸、清剿小股土匪和國民黨散兵游勇……獨立團如同一面堅實的盾牌,默默守護著主力的后背。
六月飛雪,夾金山橫亙眼前。空氣稀薄,風雪刺骨。王林決定自己走排頭兵。
政委王光道憂心忡忡:“團長,雪山險惡,讓我帶偵察連先探路!”王林一擺手:“老子命大,湘江都沒收我,雪山算個球!”他啟動系統【地形勘測+危險預警】,腦中出現最佳攀登路線。
出發前,他喝光一碗辣椒水,站到隊伍最前:“全體注意!跟緊老子的腳印!走錯一步,就是萬丈深淵!兩人一排,互相拉扯,不準掉隊!”他親自帶隊,每一步踩實才招手。風雪中,他那件繳獲的國民黨將校呢大衣格外顯眼,如一面旗幟。系統不斷提示冰裂縫、雪崩區,他總能提前繞開。全軍鴉雀無聲,只聞風雪呼嘯和沉重的呼吸。
至山頂,王林嘴唇發紫,卻大笑:“看!老子說沒事吧!”
翻過夾金山后全團無一人傷亡、無一人失蹤。下山時,戰士們自發傳唱:“跟著團長,雪山也踏平!”王林的威望達到組建以來的巔峰。主席得知,對老總笑言:“湘江殺出來的這個娃娃,了不得!”
1935年6月,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終于與前來迎接的紅四方面軍在懋功(今小金縣)勝利會師。
當王林率領獨立團主力抵達懋功時,這支隊伍已煥然一新:
建制恢復擴充:總兵力恢復至近3500人。下轄三個齊裝滿員的主力營(每營約800人)和一個超過600人的輜重營(主要由古藺和川南擴紅補充的新兵組成,經驗豐富,意志堅定)。
1935年6月,獨立團抵達懋功。
一營(陳阿海)、二營(黃木生)、三營(周志明)均為滿編主力營,每營下設三個步兵連、一個機槍連、一個營屬炮連(82迫擊炮4門)。
輜重營(600人)規模龐大,由古藺解放戰士和彝族新兵組成,背負全軍糧彈被服。
團部直屬炮連(劉根勝)保留8門迫擊炮,全團火炮總數整30門。
雖經補充,彈藥仍緊,但官兵士氣如虹,戰術嫻熟,軍容整肅。
火力顯著增強:盡管石板河阻擊戰消耗巨大,但沿途零星繳獲和會理等地的少量補給,加上從古藺開始就極其重視的裝備收集與維護,使得獨立團火炮數量逐漸恢復。每個主力營均成立了營屬炮兵連(裝備2-4門82mm或60mm迫擊炮),團部直屬炮兵連保留6門82mm迫擊炮作為預備火力。全團迫擊炮總數終于恢復到30門水平,雖然炮彈仍不寬裕,但火力結構更為合理。
兵員素質過硬:在“三倍成長”bUff和嚴酷又科學的行軍訓練磨礪下,全團戰士無論新老,戰術素養、體能、意志都達到新的高峰。隊伍中彝族戰士占比近兩成,他們熟悉山地,吃苦耐勞,成為部隊的新鮮血液和重要力量。
在懋功歡呼雀躍的會師氣氛中,王林看著麾下這支軍容嚴整、士氣高昂的鐵血勁旅,心中充滿自豪。從湘江邊爬出來的殘兵,歷經貴州風云、血戰湘江、金沙阻敵、彝海擴紅,一路走來,愈戰愈強。
他知道,更大的挑戰和更復雜的局面即將在兩大主力會師后出現。但他的獨立團,已做好準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