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8章奠基隴東政委歸建
第58章奠基隴東政委歸建
慶陽獨立旅旅部的作戰會議室內,整編方案的墨跡未干,新一輪關于根據地鞏固與建設的議題便被提上了日程。巨大的隴東地圖上,代表紅軍控制區的紅色區域已從吳起一隅,擴展至囊括慶陽、環縣、元城(已并入華池區域管理)及吳起本部在內的廣闊地帶。這片土地溝壑縱橫,民風淳樸而又因長期壓迫顯得閉塞貧困,既是獨立旅賴以生存的根基,也是未來東出抗日的戰略后方。
王林的手指在地圖上緩緩劃過這四個縣的范圍,神色凝重地對王光道、鐘光邦以及剛剛被任命為各團團長的陳阿海、李云龍等人說道:
“同志們,整軍礪劍,是為了更好的出擊。但劍再利,也需有堅實的劍鞘和握劍之人。我們現在控制的這片區域,人口逾二十萬,土地貧瘠卻幅員遼闊。馬鴻賓的軍事威脅暫時解除了,但如何將這片新區真正變成我們紅軍的銅墻鐵壁,變成源源不斷為我們提供兵員、糧秣、民夫支持的穩固根據地,是比打贏一場戰役更復雜、更艱巨的長期斗爭。”
政委王光道深以為然,接口道:“團長說得對。軍事勝利只是打開了局面,真正的根基在于群眾,在于政權。我們過去在吳起搞‘三化’建設、群眾工作,積累了一些經驗,但如今地盤擴大了數倍,情況更復雜,任務也更重。單靠我們軍隊抽人兼管,必然是捉襟見肘,難以深入。我們必須有一套完整可行的施政方案,更需要大批精通地方工作、善于發動和組織群眾的黨政干部來牽頭落實?!?/p>
“我們需要一個總體的建設方案,”王林總結道,“這個方案要符合黨中央的土地政策、經濟政策,又要結合我們隴東本地的實際情況。目標很明確:迅速安定社會秩序,深入發動群眾,建立鞏固的蘇維埃政權,恢復和發展生產,改善民生,從而贏得人民群眾真心實意的擁護,為我們獨立旅提供最堅實的支撐?!?/p>
會議決定,由政委王光道主要負責,鐘光邦、各團政委以及旅政治處、后勤處的得力干部參與,立即著手起草《關于鞏固與發展慶(陽)、環(縣)、華(池)、吳(起)新蘇區的建設方案》。
接下來的幾天,旅部燈火通明。王光道組織人員,結合中央蘇區的經驗、陜甘邊區的政策以及隴東地區的實地調查情況,廢寢忘食地研討、起草方案。王林雖主要負責軍事整編,但也時常參與討論,從軍事需求的角度提出建議,例如重要道路的修繕(便于部隊機動和物資運輸)、戰略物資的儲備、地方武裝的建設標準等。
數日后,一份詳盡的方案草案擺在了王林面前。其主要內容包括:
一、政權建設:
建立四級蘇維埃政權體系:迅速成立慶環華吳邊區政府(暫名),作為最高地方行政機關。其下,慶陽、環縣、華池、吳起四地分別成立縣蘇維埃政府??h以下,區、鄉、村三級蘇維埃政權要盡快普遍建立起來。
政權組成原則:堅決貫徹黨的階級路線,保證蘇維埃政權掌握在工人、農民、紅軍士兵及其他勞苦群眾手中。廣泛吸收在土地革命和反霸斗爭中涌現出的積極分子、本地有威望的貧雇農代表進入各級蘇維埃。
職能明確:各級政府需明確職責,設立土地、糧食、財政、軍事、文化教育、衛生等委員會或部門,管理地方各項事務。
二、土地改革:
普遍開展打土豪、分田地運動:在已初步發動的地區深入進行,在新解放區迅速鋪開。堅決沒收地主土地、牲畜、農具和多余的糧食、房屋,征收富農多余的土地和生產資料。
分配原則:以鄉為單位,抽多補少,抽肥補瘦,按人口平均分配給無地、少地的貧農、雇農、紅軍家屬。中農土地不動,并歡迎其加入貧農團參與分配討論,保護其利益。
頒發土地證:分配完成后,由縣蘇維埃政府頒發土地證,從法律上確認農民的土地所有權,激發其生產積極性。
三、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:
恢復農業生產:發放種子、農具貸款(以繳獲物資為主),組織勞動互助社、變工隊,提高耕作效率。興修小型水利,抗旱防澇。推廣養殖場經驗,鼓勵農戶飼養家畜家禽。
發展手工業與商業:保護正當工商業,鼓勵恢復和發展紡織、榨油、制鹽、鐵木器具等家庭手工業和作坊。建立消費合作社,公平買賣,抵制奸商盤剝,活躍根據地經濟。
財政稅收:建立統一的財政制度,征收統一的累進稅,廢除國民黨的一切苛捐雜稅。財政支出主要用于支持革命戰爭和蘇維埃政府運行及民生改善。
文化教育與衛生:開辦列寧小學、夜校、識字班,掃除文盲,普及革命道理。建立簡易診所、醫院(以旅野戰醫院為基礎擴展),培訓衛生員,為群眾防治疾病。
四、地方武裝與群眾組織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