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和親啊……”
凡事皆有兩面性,有利亦有弊,和親的公主雖然大多是早逝等凄慘下場,但也不是沒有執掌權勢,混的好的,只不過是其中者寥寥,非常罕見就是了。
公主和親結局多半不好,主要還是兩個原因。
一個就是從小的教育問題,明明這些個公主將來多半是要送往草原和親的,可大清在教養公主的時候卻學著漢人三從四德那一套,教其學會溫柔和順。
明知她們將來要面對草原大漠的風沙,卻將她們教成了溫室里的小白花,這和那些把家養動物放生的人有什么區別?簡直與殺生無異!
再有一個原因就是,公主們遠嫁它方,人生地不熟的,縱然是有陪嫁的奴才親衛,但在草原上卻是駙馬的部落主場,那這些個親兵侍衛又能起到多少作用呢?
就像大清的后宮里,蒙古的后妃基本都是無孕一樣,大清公主遠嫁蒙古和親,其處境亦是相當。
遠嫁它方,公主舉目無親,縱然有著明面上高貴的身份,但實則還是獨木難支,孤掌難鳴。
“可若是如果各個部落之間都有和親的公主呢……”
如果兄弟姐妹們連成一片,各個部落間都有自己的血親勢力,相互抱團,相互團結,慢慢的是不是就能實現對蒙古草原的反向蠶食……
而且你也沒有聽錯,李靜言所想的就是兄弟姐妹!
“誰說和親的就一定得是公主,皇子就不行嗎?”
有那受寵的公主,名義上是和親蒙古了,但實際上皇上心疼女兒,卻是在京中建了公主府,留其在京中常住。
那么反過來也是一樣的道理,名義上是皇子阿哥娶了蒙古貴女,但這皇子他心疼自己的媳婦兒,惦記遠嫁的妹妹,想要跟著去一起蒙古生活久居,這有什么問題嗎?
弘時有這么多的孩子,以后更是只會越來越多,李靜言這個當祖母的,也不得不為孩子們多多打算。
現在孩子們還小,倒也還看不出太多,只是養娃的負擔有些大罷了,但等日后的孫子登基,一群孫兒們逐漸長大成人,那問題可就一件件找上來了。
等到自己的孫兒登基,想必對方已經有一百多個兄弟姐妹了,別的不說,光是這些孫子孫女們一個個的出宮建府,就是一筆不小的花銷。
更別提大清的王爺們沒有封地,不能隨意出京,朝廷還要撥奉祿一直養著他們,其中的負擔,不用細算便已是觸目驚心。
再說了,京城就那么大個地方,陸陸續續的多出幾十上百座貝勒王府,你讓其他的權貴大臣們往哪兒擠啊?哪怕是把京城再擴上兩圈兒,怕是都不夠用啊。
要是再過上個幾十年,幾十上百個兄弟,生上成百上千的侄子侄女,互相的姻親聯系,兩代人之后,只怕這京中適婚的官家男女都不夠用了,朝堂之上,更是有七成以上的人都與愛新覺羅家有聯姻……這樣的事情,簡直是想想都可怕!
而且一大群的兄弟們留在京中,對于新皇的壓力也是巨大的,誰能受得了這么多人在臥榻之旁虎視眈眈呢?一般人都扛不住吧。
所以為了江山的穩定,也為了不把大清的家底揮霍光,耽誤自己享受,李靜言自然是得給這群孫子孫女們找個出路。
“都擠在京城有什么意思,還得是向外部尋求發展壯大。”
而和親,就是非常好的選擇。
“送一個兩個皇子公主過去,那叫和親,可若是七八個,十幾個……幾十上百個呢?
那就是反向蠶食,定點挖墻角了。”
到時這些個孫子孫女們就有了用武之地,和親的時候都給他們配備一隊親衛和發展的必備資糧。
小部落就是一對兒和親的皇子公主搭配,大部落的就給它來個對兒,反正孫子孫女的數量多,到時候對方的重要人物全部配一個和親對象。
這樣部落之內有兄弟姐妹相互照顧扶持,各個部落之間更是結成一張以血脈為基礎的大網,人多力量大,就這樣,不信還能被那些和親的部落架空拿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