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時候就由主考官的喜好來做決定。
而能走到這一步,其實是相當艱難。
主考官,同考官一般會在二月二十四日前批閱所有卷子。
二月二十五日:各方同考官把預選出來的卷子送到主考官審閱并擬定名次,叫填“草榜”。
填寫好后,讓外簾將考生原卷送進,然后再鎖起門來。
將朱卷和原卷一一對號,編號不對者棄而不取,經查無誤,則將朱卷和原卷捆起封存。
如果途中有被罷落的卷子,考官需要在之前落榜的卷子再抽出一份進行補充。
二月二十六日:各房同考官和主考官齊聚一堂,開始填“乙榜”。
主考官和同考官將排行十八名單的答卷拿起來,放到一邊。
對十八名后的答卷進行填榜。
由于會試名額極為有限,絕大多數舉人甲榜無名,而被列入乙榜。
二月二十七日:填寫“甲榜”,也稱正榜。
從第六名開始填,一直填到第十八名。
這個名次的決定權還是在主考官手里,不過一般都會按照原來的名次填上去,要是有變動,也是微微變動。
然后前五名便得由眾考官一起商量了。
這時候為了排名次,考官們也會發生一番爭吵,畢竟誰都希望自己選的卷子能成為會元,因此少不了明爭暗斗。
如果這時候考生負有盛名,這是非常大的優勢能脫穎而出,成為榜首。
很多考生之所以參加詩會這些容易打出盛名的活動,就是為了在最后沖刺上加分前行。
二月二十八日或者二月二十九日的辰時:是放榜日。
這時候正是三年一度的榜下捉婿日。
家中有小姐待字閨中,又迫切想嫁給進士郎君的人家,就會安排下人先打聽清楚,鎖定幾個目標。
等放榜日,就會守候在貢院外。得知目標郎君上榜,看準時機,立即替家中小姐搶郎君。
當然考官如何批卷暫時不關孫山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