復核以后,再行“填榜”,即正式確定錄取名單。
會試錄取率比鄉試高,不過一般都固定在三百名左右。
這次因為新帝登基的元年,錄取名額會比往屆的多三分之二。
同樣也因為這個緣故,參加會試的人數暴增,京城的客棧,會館人滿為患。
有些來得晚,又找不到地方投靠,在京城無人無物的舉止會選自住在寺廟。
一來寺廟清靜,二來寺廟通常都會闖開大門,歡迎舉子入住。
孫山聽過不少關于書生借宿寺廟發生的奇異故事。
比如半夜女子敲門,狐妖迷惑書生,看到和尚半夜吃肉,半夜地府判官邀請書生下地府做官
看到京城的各地寺廟住滿投宿的讀書人,孫山總算理解這些異文怪談為什么總以寺廟為背景來寫故事了。
此時的會試并沒有分南北榜,也沒有發生什么“南北榜案舞弊案”。
大乾的會試是全國各地的舉人齊聚京城,一起參加會試,一起進行比拼。
或許因為先帝選擇在京城登基,剛上任后,不僅鼓勵開墾,輕徭薄賦,興修水利,扶植工商業,整肅吏治,還注重教化。
傾斜資源教化薄弱的地方,所以目前南北方學子的教育水平、考生質量高并沒有拉開特別大的差距。
還在能接受的范圍內,沒有爆發利益上不可調和的沖突。
孫山看了看往年會試錄取考生的籍貫,還是南方學子偏多,特別是江南,閩贛一帶,數量比其他地方多。
孫山擔心遲早會爆發沖突。
至于是怎樣的爆發,這是以后的事,孫山對此也無能為力。
所謂南北榜--南北卷,就是會試階段,南方舉人,北方舉人的試卷分別呈閱。
南卷占60的錄取名額,北卷占40。
接下來殿試,就不分南北卷了,統一按照成績排名。
打個比方,這屆總共錄取100個舉人為進士。
在南卷中錄取60人,在北卷中錄取40人。
然后這60人和40人,不分南人和北人,統一放在一起參加殿試。
然后按照殿試的成績排名。
如果南人囊括了狀元,榜眼,探花,甚至排名前60都是南人也可以。
北人也一樣的道理。
能進入殿試環節,代表不會黜落,并不影響錄取名額。
實力強的霸占頭名,也不能怨天尤人。
到了后來又分為南,中,北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