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這些流氓漸漸匯聚成一塊,會成為一股難以估計的力量。
孫山知道“白蓮教”的教徒多數由流失土地的農民組成,他們發起起義,給社會的穩定帶來致命的一擊。
孫山了解史上“攤丁入畝”,總結起來就是:
朝廷得到更多的賦稅,贏麻。
官紳大地主把賦稅攤到
最后只有底層的自耕農或者佃農輸的一干二凈。
而大乾最廣大的群眾往往是自耕農和佃農。
先帝推行的新賦稅政策,孫山非常確定一定會失敗。
想要長久治好,維持秩序,只有生產力提升才是關鍵。
如果朝廷的政策打個十分,地方能執行五分已經非常了不起,甚至地方還會負五分地執行,把政策歪曲。
這里非常遺憾資訊不夠發達,也不夠快速地讓百姓了解到。
孫山對這個新政持悲觀態度。
不過目前來看,新賦稅制度總比之前的好,所以孫山還是寫下贊同的答案。
孫山先對先帝新政的進行一番彩虹泡泡的欣賞,之后寫出贊同的理由。
比如能減輕農民的負擔,攤丁入畝后,農民不用交丁役,使得無地或者少量地的農民經濟負擔減少,更能從事其他生產,進而產出更大的價值。
又表示新政能增加人口。
在大乾人口是評價一個地方的繁榮。
上縣,中縣,下縣并不是按照范圍的大小來評選,而是按人口來評選。一個地方的人口增多,證明這個地方的官員治理的不錯,人口是第一生產力,有人口才有一切。
最后稱贊新賦稅制度能簡化收稅的過程,不用層層經手,這樣能有限度地減少腐敗,使得國庫充盈。
孫山聯古至今,舉了一些例子佐證自己對新政認同觀點。
寫完新政的利,然后一筆帶過寫新政的弊。
如果要真實寫弊端,孫山能寫一萬字以上都行。
但為了保險起見,他決定昧著良心做題。
孫山寫弊端,只寫露出來的弊端,不敢深入地寫。
比如新政實施后,需要注意地方差異,不能一刀切地實施,具體地方具體政策。
要給實施人員一些靈活的政策。
又比如實施新政不宜急促,最好潤物細無聲地一步一步來,以點帶面,慢慢推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