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大姑看到他們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,笑著問:“大弟,山子是明年送去學堂吧,送到哪里去?”
孫家村沒有讀書人,最高學歷的村長也只不過讀了幾年書,認識幾個字,好管理整個村。
孫伯民三兄弟正在拔毛,回應道:“送到鄭家村,鄭童生的學堂。”
十里八鄉,就出了一個鄭童生,還是四五十歲的老童生。需要上學識字的,通常都送過去。
孫家的5個男丁全都在那上學。
孫二叔說到:“大姐,定明明年就不去上學了,鄭童生說他已經認全字了,以后出來干活夠用了。”
孫定明是二房的大兒子,也是孫家最大的孫子,明年14歲了,算小大人了。
在院子里幫忙劈柴的孫定明聽到大人的議論,臉蛋紅紅的,不知所措。
8歲入學,已經學了好幾年了,忽然不用去學堂,悵然若失。
孫大姑問孫二叔:“定明不上學了,打算干什么?”
孫二叔支支吾吾地說:“我也不知道,看看縣城有沒有招工,沒有,只能在家跟我下地。”
農村娃找份工太難了,一般都是熟人帶熟人,孫家縣城又沒有親戚,有個郊區的孫小姑,可周家也難顧,更不要說顧上孫家人了。
孫大姑看了一眼何姑爺。
何姑爺明白,溫和地說:“二弟,不如這樣,家里的店鋪要個幫手,讓定明到我們這里來,就不知道你舍不舍得?”
畢竟山長水遠,一年,兩年回一次,定明到廣州府,肯定不能常回家了。
正在拔雞毛的孫二叔愣了愣,不敢置信地問:“大姐夫,你是說叫定明去府城?”
何姑爺點了點頭。
孫大姑接著說:“定明年紀不小,留在家里,不如跟我去府城做事,不說別的,長長見識也好。”
留在孫家村只會做一輩子農民。
要是有本事,在府城干些小買賣也不錯,沒這份能耐,去見識見識也好,賺幾個錢回來也好娶媳婦。
忽然孫二叔雞毛也不拔了,拉著劈柴的孫定明,激動地說:“明哥兒,跪下,謝謝你大姑丈,大姑。”
根本不用想,肯定去府城,這是百年難得的機遇。
孫定明聽到大姑要帶自己去府城,又激動又緊促,不知道說什么好。
阿爹叫跪就跪,立即撲通跪下,孫山都替明哥兒膝蓋疼難過。
何姑爺和孫大姑趕緊把他拉起來,何姑爺溫和地說:“別動不動就跪,咱們不興這套的。”
孫二叔不這樣認為的,激動地說:“姐夫,明哥兒有你這個姑丈,是他的福氣,給你跪,他應該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