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姐谷雨學得最慢,很多字又忘記了,二姐立夏學得最好,她的秘訣就是放牛的時候練,練得多就熟了。
孫山贊許地說:“二姐,你做得對,識字,就是靠練習。熟了,自然藏著腦袋了,怎么也無法抹去。”
小滿和寒露脆生生地說:“我們有空也天天寫。”
看了一眼差生大姐,鼓勵地說:“大姐,你也要練,不要放棄。”
蘇氏聽到她們幾個姐妹的話,只要不妨礙山子學習,把活計干完,怎么練都可以。
交一人的束修,等于全家學,太著數(shù)了。
對著孫山說:“山子,你也教教阿娘。”想著自己也不能落后,學得越多,學費花得越值。
孫山大喜,又教了蘇氏5個新字,反正每天教幾個字,能學多少就多少,慢慢來。
算術》,也就是數(shù)學,教一些生活中數(shù)學用到的知識。
等縣城的鄭大郎休假,就讓鄭大郎教學生如何做賬。
鄭大郎在“金榜題名”書店做小二兼賬房先生。算的上會計專家,比鄭夫子還懂。所以就讓他來教。
至于中班,鄭夫子還教認字,同時教一些應用文,比如官府公文公告,書信,對聯(lián)等,主要是生活中運用到的。
至于四書五經(jīng),更是采用選本來學,也就是不用買全部書,只買《論語》《詩經(jīng)》《周易》,至于其他書,選篇教,讓學生自個抄寫。
孫山不明白為什么會選《論語》《詩經(jīng)》《周易》這三本書教,或許是鄭夫子的個人愛好吧。
鄭氏學堂,只單純地教學生認字,教學生常用到知識。對于科舉之事,根本不觸及。
孫山一邊練字,一邊默讀,等著認字認得差不多,就要表決心要科舉,要轉(zhuǎn)到縣城秀才下讀書。
孫伯民和蘇氏這些年積賺的錢,應該能供得起在學堂磨幾年。
孫山想著,要是23歲還考不上秀才,就放棄科舉之路,去府城投靠大姑,做個打工仔,順便找找有什么發(fā)財路數(shù),爭取為孫家過上更好的生活。
至于為什么選23歲之后放棄,那因為這個年紀剛大學畢業(yè),如果大學畢業(yè)的年紀還考不上秀才,證明孫山在大乾朝真得不是讀書的料,再堅持也是徒勞無功,還是不要拖累家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