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過秉著“有教無類”的原則,洪秀才又不是“外貌協會”成員,只要是好學生,不管丑還是靚,都是他的好學生。
先了解一番孫山的背景和家底情況,發現雖然是農家子,但算得上富農,而且家中只有一個兒子,這種情況能全心全意供學。
再考核孫山一番,并沒有什么驚艷,只能說一句學業基礎知識扎實。
從問話中,可以看得出此子有孝心,赤子之心,洪秀才很欣賞。
于是孫山就這樣成為他的學生了。
隨著一天一天的相處,洪秀才眼睛一亮,初看孫山很一般,但慢慢的變得不一般。
字和文章四平八穩,可對比其他學生,真的好扎實,一問就能回答出來。
最重要是孫山勤奮刻苦,人如其名,像座山那樣穩穩當當,不悲不喜,不驕不躁,不怨不恨,不爭不搶,按部就班地學習。
雖然比同年人少了鮮活,但科舉就需要孫山這種人,持之以恒,日復一日地學習。
洪秀才至今仍覺得做得最正確的一件事就是讓孫山提前進考場。
機緣巧合之下,孫山竟然給他考上了秀才。
十三歲的秀才,即使最后一名,也前途不可限量。
洪秀才那一個激動,那天又看到了希望,看到他的愿望會在不久將來實現。
果然,十年后,二十三歲的孫山就幫他實現愿望了,就成為可望不可及的進士。
洪秀才語氣哽咽地說:“阿山二十三歲就考上進士,好,好,好。”
德哥兒驕傲地說:“洪夫子,我們的山子年紀輕輕就成為進士老爺,將來肯定大有作為。山子這份人,無論走到哪里,都會走得更遠更高更強。”
洪叔樂呵呵地說:“山子從小就是聰明仔,我一直都相信他能考上進士。只是他比我想象中的更聰明,年紀輕輕就成為進士老爺了。”
洪叔更想說的是年紀輕輕就要當官老爺了。
這可是官啊,他一輩子都不敢想自己竟然能認識官老爺,而且這個官老爺還是他從小看到大,吃著家里媳婦做的飯菜長大的。
哈哈哈,想不到媳婦的飯菜竟然那么好,能喂出一個官老爺出來。
洪秀才果然像德哥兒說的那樣,自從知道孫山高中后,再也沒有心情教書了。
不一會兒,學堂的學生就知道他們有一個進士師兄了。
這個消息,對于偏遠貧困的山區學生來說,簡直是孫悟空從石頭炸出來一樣的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