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在他的內心深處,始終牢記著自己的使命,從未放棄逃脫的念頭。
他暗中觀察匈奴的生活習性、軍事部署以及周邊的地理環境,為日后的逃脫做準備。
白天,他跟隨匈奴人一起放牧、狩獵,與他們打成一片,借此機會了解匈奴的情況;夜晚,他獨自躺在帳篷里,望著星空,思念著遠方的祖國和親人,心中的信念愈發堅定。
終于,在一個偶然的機會,匈奴人因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,大部分兵力被調走,營地的防守變得松懈。
張騫趁匈奴人放松警惕,帶著隨從堂邑父,騎著偷來的戰馬,成功逃脫。
他們日夜兼程,朝著西方奔去。
在逃亡的過程中,他們面臨著缺水少食的困境,茫茫沙漠中,熾熱的太陽炙烤著大地,腳下的沙子滾燙無比,每走一步都異常艱難。
他們的嘴唇干裂,喉嚨冒煙,身體極度虛弱,但張騫憑借著頑強的意志,鼓勵著堂邑父繼續前行。
歷經千辛萬苦,他們穿越沙漠,翻越雪山,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。
在饑餓、寒冷和疾病的折磨下,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在發出抗議,但張騫始終沒有停下腳步。
終于,他們抵達了大月氏。
然而,此時的大月氏已在新的土地上安居樂業,過上了富足的生活,無意再與匈奴開戰。
盡管張騫費盡口舌,向大月氏國王陳述聯合西漢對抗匈奴的諸多好處,但大月氏國王權衡利弊后,還是婉拒了張騫的提議。
無奈之下,張騫只好踏上歸途。
在歸途中,為了避開匈奴的勢力范圍,他們選擇了一條新的路線,沿著昆侖山北麓東行。
然而,命運似乎再次跟他們開了個玩笑,他們再次被匈奴抓獲。
又過了一年多,匈奴內部發生內亂,各方勢力紛爭不斷,張騫趁機再次逃脫,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長安。
此次出使西域,前后長達十三年,出發時的一百余人,僅剩下張騫和堂邑父兩人。
雖然未能實現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的目標,但張騫帶回了大量關于西域各國的地理、物產、風俗等重要信息,繪制了詳細的地圖,還介紹了西域各國的政治、經濟和軍事情況。
這些信息為西漢政府了解西域,制定對外政策提供了寶貴的依據,漢武帝對張騫的歸來十分重視,親自接見了他,并對他的功績給予了高度評價。
公元前119年,西漢在與匈奴的多次戰爭中取得了重大勝利,河西走廊被納入西漢版圖,通往西域的道路變得更加暢通。
漢武帝再次任命張騫為中郎將,率領三百余人的使團,攜帶大量的絲綢、瓷器、茶葉等物資,。
他的精神,如同一座永不熄滅的燈塔,照亮了人類文明交流的漫漫征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