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牧在擊敗匈奴后,聲名遠揚。
他的軍事才能得到了趙國上下的一致認可,成為了趙國的支柱將領。
然而,戰國的局勢風云變幻,趙國面臨的威脅不僅僅來自北方的匈奴,還有西方日益強大的秦國。
秦國自商鞅變法后,國力迅速增強,開始了統一六國的征程。
趙國作為秦國東進的重要障礙,成為了秦國的首要目標。
公元前234年,秦國派大將桓齮攻打趙國,在平陽大敗趙軍,斬殺趙將扈輒,斬首十萬。
趙國上下震驚,趙王緊急召回李牧,任命他為大將軍,抵御秦軍。
李牧臨危受命,率領大軍在宜安與秦軍對峙。
他深知秦軍強大,不可貿然進攻。
于是,他采取了筑壘固守的策略,在宜安城外修筑堅固的營壘,深挖壕溝,設置鹿角等障礙物,等待秦軍的破綻。
桓齮見李牧堅守不出,便采取了“圍點打援”的戰術,率軍攻打肥下,企圖引誘李牧出兵救援,然后在途中設伏。
李牧識破了桓齮的計謀,不為所動。
他對部下說:“敵攻而我救,是致于人,兵家所忌。”
他一面加強營壘的防守,一面派偵察兵密切關注秦軍的動向。
當他得知秦軍主力攻打肥下,營中兵力空虛時,立即率領大軍直搗秦軍大營。
秦軍大營留守兵力薄弱,根本無法抵擋趙軍的進攻。
趙軍如猛虎下山般沖入秦軍大營,砍殺秦軍士兵,焚燒秦軍營帳。
桓齮得知大營被襲,急忙回師救援。
李牧在秦軍回師的途中設下伏兵,以逸待勞。
秦軍長途跋涉,疲憊不堪,進入趙軍的包圍圈后,遭到了趙軍的突然襲擊。
李牧指揮趙軍奮勇殺敵,秦軍大敗,桓齮僅率少數殘兵逃脫。
這一戰,史稱宜安之戰,李牧因功被封為武安君,他的威名傳遍了六國。
各國紛紛對李牧的軍事才能表示欽佩,趙國也因李牧的存在,暫時遏制了秦國東進的步伐。
宜安之戰后,秦國暫時停止了對趙國的進攻,但并沒有放棄滅亡趙國的野心。
秦國深知,李牧一日不死,趙國就難以被徹底征服。
于是,秦國采用了反間計,企圖從內部瓦解趙國。
公元前229年,秦國再次派王翦率領大軍攻打趙國。
王翦深知李牧的厲害,不敢貿然進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