緊接著,伍子胥全身心投入到協助公子光精心籌劃那起震驚天下的“專諸刺王僚”事件當中。
在那個令人心弦緊繃、緊張刺激到極點的宮廷政變之夜,專諸巧妙地將鋒利無比的匕首藏匿在一條鮮美的魚腹中。
當吳王僚毫無防備地享用這道佳肴時,專諸突然暴起發難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抽出匕首,準確無誤地刺向吳王僚要害之處。
剎那間,鮮血四濺,吳王僚當場斃命。這場驚心動魄的刺殺行動取得圓滿成功,公子光得以如愿以償地登上夢寐以求的王位,成為了后來名震天下的吳王闔閭。
闔閭即位伊始,便深切認識到伍子胥乃是不可多得的棟梁之才。
于是,他毫不猶豫地對伍子胥予以高度重視并委以重任。
而伍子胥自然也是感恩戴德,決心不辜負吳王闔閭的殷切期望,全力以赴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。
首先,伍子胥全力輔佐闔閭大刀闊斧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,堅決推行依法治國理念,廣納賢才良士。
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,吳國的政治生態逐漸變得清正廉明起來,整個國家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。
與此同時,伍子胥還積極投身于軍隊建設工作之中。
他結合吳國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,著重打造了一支實力強勁、威震四方的水師部隊。
這支精銳水師不僅裝備精良、訓練有素,而且具備出色的水上作戰能力。
正是得益于伍子胥的不懈努力和精心謀劃,吳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顯著提升,為日后大規模的對外擴張鋪平了道路。
在這個過程中,伍子胥還結識了孫武,兩人一見如故,成為摯友。
孫武獻上自己所著的《孫子兵法》,伍子胥向闔閭極力推薦,孫武也因此得到重用。
伍子胥與孫武攜手,共同輔佐闔閭,一個主政,一個統軍,吳國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,在諸侯爭霸的舞臺上逐漸嶄露頭角。
隨著吳國實力的不斷增強,伍子胥復仇的時機終于來臨。
公元前506年,闔閭聽從伍子胥和孫武的建議,聯合唐、蔡兩國,向楚國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。
伍子胥親自掛帥,率領吳軍一路勢如破竹。
他運用靈活多變的戰術,避開楚軍的正面防線,采用迂回戰術,從楚國東北部的大別山一帶突襲,直搗楚國腹地。
在柏舉之戰中,伍子胥與孫武緊密配合,以三萬吳軍大破楚國二十萬大軍。
楚軍主帥囊瓦臨陣脫逃,楚軍全線崩潰。
吳軍乘勝追擊,連續五戰五捷,只用了短短十幾天的時間,就攻克了楚國的都城郢都。
此時,楚平王已死,伍子胥為報血海深仇,掘開楚平王的墳墓,鞭尸三百,以泄心頭之恨。
消息傳出,天下震驚。有人稱贊伍子胥為父報仇,是真性情的大丈夫;也有人指責他此舉太過殘忍,有違人倫道德。
但伍子胥卻不在乎這些評價,他只知道,自己多年來的血海深仇終于得報,心中的痛苦與怨恨也隨著這三百鞭漸漸消散。
楚國雖遭重創,但并未滅亡。在秦國的幫助下,楚國逐漸恢復元氣,開始反擊吳國。
與此同時,吳國的東南方,越國也在悄然崛起,成為吳國的心腹大患。
公元前496年,吳王闔閭興兵伐越,越王勾踐率軍抵抗。
在檇李之戰中,勾踐采用了一種奇特的戰術,他讓死囚在陣前自刎,趁吳軍驚愕之際,發動突然襲擊,闔閭在戰斗中受傷,不久后身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