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漢末年,戰火紛飛,生靈涂炭。班氏一族在亂世中輾轉遷徙,憑借著對知識的尊崇和對文化的傳承,在扶風安陵扎下根來,逐漸成為當地頗具聲望的史學世家。
時光悠悠,歲月的車輪緩緩駛入建武八年,關中平原被一片肅殺的冬日氛圍所籠罩。
凜冽的寒風裹挾著黃土,如猛獸般撲向扶風安陵的班氏府邸,雕花的窗欞在狂風中瑟瑟發抖。
就在這冰天雪地之時,一聲清亮的啼哭穿透了冰冷的空氣,打破了府邸的寧靜。
班固,這位注定要在史學長河中掀起驚濤駭浪的人物,誕生在了這個充滿史學底蘊的家庭。
彼時,班彪正在書房中秉燭夜讀,研讀著前人留下的史稿。
聽到喜訊的那一刻,他手中的竹簡“啪”地滑落,快步走出書房,衣袂在寒風中獵獵作響。
他趕到產房,輕輕撩起衣袍,在床邊站定,凝視著襁褓中粉嘟嘟的兒子,深邃的眼眸中滿是期許,嘴角不自覺地上揚,胡須也隨著笑聲微微顫動。
作為一名在史學領域深耕多年的學者,班彪在撰寫《史記后傳》的過程中,深刻體會到梳理歷史脈絡的重要性與艱難。
他深知,班家數代人對史學的執著,或許將在這個孩子身上迎來新的轉機,綻放新的光芒。
幼年的班固,仿佛一顆破土而出的春筍,展現出超乎常人的聰慧。
剛滿9歲,當別的孩子還在街頭巷尾嬉笑玩耍時,他便能熟練吟誦詩賦,提筆寫作文章。
在灑滿陽光的庭院中,班固常常坐在案前,小臉認真,手中毛筆雖略顯稚嫩,卻能在竹簡上寫下靈動的文字,透著與年齡不符的成熟。
他的詩作在當地文人雅士間傳閱,逐漸在扶風一帶小有名氣。
建武二十年,13歲的班固已經嶄露頭角。
這一年,王充云游路過扶風,街頭巷尾都在傳頌班家幼子的才名。
王充懷著好奇與期待,穿過熙熙攘攘的集市,叩響了班家的大門。
見到班固的那一刻,王充眼中閃過驚喜,他快步上前,用寬厚的手掌拍著班固的脊背,轉頭對班彪說道:“此兒才思敏捷,對史學見解獨到,必記漢事!”
這句預言,如同一顆種子,在班固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史學的夢想,在未來的歲月里生根發芽。
在父親的悉心教導與熏陶下,班固對史學的熱愛愈發熾熱。
建武二十三年,16歲的班固告別家鄉,踏上前往洛陽太學求學的征程。
洛陽,這座繁華的都城,承載著無數人的夢想。
巍峨的城門下,車水馬龍,熱鬧非凡。
太學,作為當時的學術圣地,朱門高聳,氣勢恢宏。
班固踏入太學的那一刻,就被這里濃厚的學術氛圍所感染。
寬敞的講堂里,老師在講臺上侃侃而談,學子們圍坐四周,認真聆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