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久之后,秦昭襄王去世,安國君繼位,即秦孝文王。
子楚順理成章地被立為太子。
然而,命運似乎又和秦國開了一個玩笑,秦孝文王在位僅僅三天就突然去世了。
于是,子楚順利登上了王位,即秦莊襄王。
秦莊襄王為了報答呂不韋的恩情,任命他為丞相,封文信侯,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。
呂不韋從一個商人,一躍成為秦國一人之下、萬人之上的權臣,實現(xiàn)了身份的巨大轉變。
成為丞相后的呂不韋,展現(xiàn)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大的抱負。
在經(jīng)濟方面,他深知農(nóng)業(yè)是國家的根本,于是大力發(fā)展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。
他組織人力興修水利,開鑿溝渠,引河水灌溉農(nóng)田,使得秦國的農(nóng)田得到了充足的水源,糧食產(chǎn)量大幅提高。
他還鼓勵百姓開墾荒地,對于那些積極開墾的農(nóng)民,給予一定的獎勵和優(yōu)惠政策。
在他的努力下,秦國的經(jīng)濟實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,百姓生活也逐漸富足起來。
在軍事上,呂不韋派將軍蒙驁攻打韓、趙、魏三國。
蒙驁是一位杰出的將領,他率領秦軍,一路勢如破竹,接連攻占了三國的多座城池,擴大了秦國的領土。
這些軍事上的勝利,不僅增強了秦國的實力,也讓秦國在戰(zhàn)國七雄中的威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。
呂不韋還十分重視人才的招攬。他在咸陽城廣納賢才,不論出身貴賤,只要有一技之長,都能得到他的賞識和重用。
一時間,來自不同國家和階層的三千門客匯聚在呂不韋的門下。
這些門客中,有精通兵法的軍事家,有擅長治國理政的政治家,有博古通今的學者,還有能言善辯的縱橫家。
呂不韋讓他們各自發(fā)揮所長,編纂了一部宏偉的巨著——《呂氏春秋》。
這部書涵蓋了儒、道、墨、法等各家思想,內(nèi)容豐富,包羅萬象,呂不韋試圖通過這部書,為秦國統(tǒng)一天下提供一套完整的治國理論和思想體系。
秦莊襄王在位三年后,不幸去世,年僅十三歲的嬴政繼位。
嬴政尊呂不韋為相國,稱“仲父”。
此時的呂不韋,權勢達到了頂峰,整個秦國幾乎都在他的掌控之下。
朝堂之上,大臣們對他敬畏有加,言聽計從;朝堂之外,百姓們也都知道呂不韋的赫赫威名。
然而,隨著嬴政逐漸長大,他對權力的渴望也日益強烈。
嬴政是一個極具野心和抱負的人,他不甘心只做一個有名無實的秦王,他渴望親政,掌握秦國的最高權力。
而呂不韋,作為相國,長期把持朝政,在秦國的勢力根深蒂固,這自然引起了嬴政的不滿和猜忌,兩人之間的矛盾開始逐漸顯現(xiàn)。
呂不韋與太后趙姬(嬴政生母)之間,有著一段舊情。
在秦莊襄王去世后,兩人舊情復燃,時常私通。
但隨著嬴政年紀漸長,呂不韋越來越擔心事情敗露,一旦被嬴政知曉,后果不堪設想。
于是,呂不韋開始想辦法擺脫太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