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處理好國內事務的同時,子產還肩負著鄭國的外交重任。
鄭國地處晉、楚兩大強國之間,稍有不慎,就會成為兩國爭霸的犧牲品。
子產憑借著卓越的外交智慧,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,為鄭國爭取到了最大的生存空間。
每次出使晉國或楚國,子產都不卑不亢,既維護鄭國的尊嚴,又巧妙地周旋于強國之間,避免引發沖突。
有一次,子產陪同鄭簡公前往晉國訪問。
晉平公因為忙于其他事務,遲遲不肯接見他們,還將他們安排在條件簡陋的館舍中。
子產見狀,命人拆毀了館舍的圍墻,將鄭國的車馬直接停放在館舍內。
晉平公得知后,十分惱怒,派大夫士文伯前來質問。
子產不慌不忙地回答道:“我們鄭國是晉國的屬國,此次前來朝貢,本是懷著誠意。然而,貴國卻遲遲不肯接見,館舍又如此簡陋,根本無法安置我們帶來的禮品。我們擔心禮品受損,辜負了我君對晉國的敬重,所以才拆毀圍墻。若貴國能夠盡快安排接見,我們愿意承擔修復圍墻的費用。”
士文伯將子產的話轉達給晉平公,晉平公聽后,深感慚愧,立即接見了鄭簡公,并為他們舉行了隆重的宴會。
在子產的努力下,鄭國在晉、楚兩大強國之間維持了相對的和平與穩定,避免了許多戰爭的災難。
隨著歲月的流逝,子產逐漸步入暮年,但他對鄭國的牽掛絲毫未減。
他依然每日早早地來到朝堂,處理政務,為鄭國的發展出謀劃策。
盡管身體越來越虛弱,他還是堅持親自到民間走訪,了解百姓的生活狀況。
在生命的最后時刻,子產將自己多年來治理國家的經驗和心得,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年輕的官員們。
他告誡他們,要以民為本,關心百姓的疾苦;要堅持改革,不斷創新,才能讓鄭國在亂世中立于不敗之地。
子產去世后,鄭國百姓悲痛萬分。
他們自發地為子產舉行了隆重的葬禮,哭聲震天。
就連那些曾經反對過他的貴族,也不得不承認他的功績。
子產以其卓越的才能、堅定的信念和無私的奉獻,為鄭國的繁榮與穩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。
他的改革思想和實踐,不僅影響了鄭國的歷史進程,也為后世的政治、法律和外交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借鑒。
在春秋亂世的浩瀚星空中,子產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,閃耀著永恒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