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漢熹平元年(公元172年)深秋,吳郡富春縣的烏鵲橋頭籠罩在蒙蒙細雨中。
孫氏宅邸內,身懷六甲的吳氏在子夜時分突然驚醒——只見窗外紫炁沖斗牛,轉瞬化作流星墜入庭院,將滿地銀杏葉染成金紅色。
待晨霧散盡,一聲清亮的嬰啼劃破天際,這個被祥瑞籠罩的男嬰,在亂世的預兆中降臨人間。
接生婆抱著嬰兒驚嘆:“此子掌心紋路如劍,日后必成大器。“
孫堅,這位被后世尊為“武烈皇帝“的江東奠基人,就此踏上改寫歷史的征程。
少年孫堅的身影,總在富春碼頭的喧囂中穿梭。
十四歲那年的夏日,他隨父乘船販鹽至錢唐江,甲板上堆滿白花花的鹽袋。
行至半途,忽見前方江面十余艘快船一字排開,頭戴黑巾的海盜正將搶來的貨物往岸上搬運。
商船眾人驚恐失色,船老大慌忙轉舵欲逃,卻被孫堅一把按住:“莫慌!看我退敵!“
少年躍上船頭,手持竹篙指東畫西,高聲呼喝:“左軍包抄!右翼合圍!弓箭手準備!“
同時示意父親敲響船上銅鑼。
海盜們循聲望去,只見岸邊樹林間人影綽綽,誤以為官兵圍剿,頓時作鳥獸散。
孫堅單槍匹馬躍上賊船,奪回被搶貨物。
這驚險一幕被同船的商人看在眼里,不久后,“江東猛虎“的名號便在江南水道上傳開。
經此一役,孫堅被富春縣衙破格錄用為捕快。
他將碼頭少年們編成巡邏隊,自創“游魚陣“:隊員們如魚群般在河道間穿梭,一旦發現匪蹤,便以特殊哨聲傳遞訊息。某次追捕江洋大盜至會稽山,他孤身躍入深澗,用隨身佩戴的斷劍抵住匪首咽喉——這柄斷劍原是祖父留下的青銅劍,因與海盜拼殺時折斷,孫堅卻將其磨成匕首,從此不離身。
熹平四年(公元175年),會稽妖賊許昌自稱“陽明皇帝“,聚眾數萬作亂。
孫堅散盡家財,招募千余鄉勇。
他研究地形圖后,決定采用“黑虎掏心“戰術:挑選三百精壯,趁夜從小路繞至賊巢后方,自己則率主力正面佯攻。
戰斗中,他的斷劍斬斷許昌大旗,義軍士氣大振,一舉攻破賊營。
此戰過后,孫堅聲名遠揚,朝廷授予他鹽瀆丞一職。
在鹽瀆縣任上,孫堅展現出非凡的治世才能。
他改革鹽政,嚴懲私鹽販子;疏浚河道,使荒廢的鹽田重新產鹽;設立義學,教孩童識字練武。
三年間,鹽瀆從窮鄉僻壤變為富庶之地,百姓稱其為“孫青天“。
某日,當地豪族企圖賄賂他包庇走私,孫堅當眾折斷賄金玉佩,厲聲道:“我斷劍雖殘,卻斷得清是非!“
中平元年(公元184年),黃巾起義如野火燎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