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有了更多學習和實踐的機會,得以參與許多重要的政治事務。
白圭對他悉心教導,傳授他官場的規則和為人處世的道理。
公孫衍也十分珍惜這個機會,他努力工作,認真研究每一個政策和決策,逐漸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。
同時,他憑借自己的才能,在魏國朝堂上嶄露頭角,提出的一些建議得到了采納,引起了其他大臣的關注。
然而,公孫衍并不滿足于在白圭手下擔任幕僚。
他胸懷大志,渴望有更大的舞臺來施展自己的抱負。
不久之后,公孫衍得到了一個出使秦國的機會。
秦國自商鞅變法后,國力日益強盛,推行耕戰政策,獎勵軍功,國內經濟迅速發展,軍隊戰斗力大幅提升,成為了戰國時期的強國之一。
公孫衍深知此次出使責任重大,關乎魏國的利益和安危,于是他精心準備,深入研究秦國的國情、政治制度以及秦惠文王的性格特點,制定了詳細的外交策略。
到達秦國后,公孫衍憑借著自己出色的口才和敏銳的洞察力,與秦國的君臣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和周旋。
他向秦惠文王闡述了魏國的實力和魏國與其他國家的關系,強調了秦魏合作的重要性。
他言辭懇切地說道:“秦魏兩國相鄰,若能攜手合作,互通有無,不僅能促進兩國的發展,還能威懾其他諸侯,共同稱霸天下。魏國擁有豐富的物產和眾多的人口,秦國則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先進的制度,兩國互補,必能成就一番大業。”
同時,他也巧妙地運用縱橫之術,分析了秦國當前面臨的局勢和潛在的威脅,提出了一些對秦國發展有益的建議。
他指出,秦國雖然強大,但周邊各國對秦國虎視眈眈,如果秦國一味地擴張,可能會引發各國的聯合反抗,不如先與魏國交好,穩定周邊局勢,再徐徐圖之。
秦惠文王對公孫衍的才華和見識大為贊賞,在與他的交談中,感受到了他的智慧和謀略。
經過深思熟慮,秦惠文王決定任命公孫衍為大良造,掌管秦國的軍政大權。
這一任命在秦國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,許多秦國大臣對公孫衍這個外來者擔任如此重要的職位表示不滿,但秦惠文王力排眾議,堅持任用公孫衍。
成為大良造后,公孫衍在秦國開啟了一系列改革舉措,旨在進一步增強秦國的國力和軍事實力。
他首先對軍隊進行整頓,親自選拔優秀的將領。
他深入軍營,考察士兵的訓練情況,選拔那些作戰勇猛、紀律嚴明的士兵,組建了一支精銳之師。
同時,他加強士兵的訓練,制定了嚴格的訓練計劃,包括體能訓練、戰術訓練和武器使用訓練等,使秦國軍隊的戰斗力得到了顯著提升。
在軍事裝備方面,公孫衍積極推動技術革新,引進先進的武器制造技術,改進兵器的性能。
他還注重軍隊的后勤保障,建立了完善的糧草供應和武器維修體系,確保軍隊在戰爭中能夠得到充足的物資支持。
在政治上,公孫衍推行法治,加強中央集權,打擊地方豪強勢力,使秦國的政治更加穩定,政令能夠暢通無阻地執行。
在公孫衍的努力下,秦國逐漸強大起來,開始對魏國等東方國家構成了威脅。
魏國感受到了秦國的壓力,為了應對秦國的威脅,決定聯合其他國家共同對抗秦國。
公孫衍看到了這個機會,他認為這是自己實現“合縱”戰略的大好時機。
“合縱”,即合眾弱以攻一強,聯合眾多弱小國家的力量,共同對抗強大的秦國,以維護各國的安全和利益。
于是,他辭去了秦國的官職,回到魏國,開始積極游說各國,倡導合縱抗秦。
公孫衍憑借著自己卓越的口才和深厚的人脈資源,在各國之間奔走游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