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每日埋首于竹簡之間,分析變法前后魏國在政治、經濟、軍事等方面的變化,探尋其中的得失奧秘。
同時,他也結識了許多魏國官場人物,在與他們的交往中,逐漸了解到魏國官場的復雜規(guī)則和權力斗爭的暗流涌動。
然而,盡管公孫鞅才華橫溢,卻始終未得到魏惠王的重用。
公叔痤臨終前,極力向魏惠王舉薦公孫鞅,言辭懇切:“王即不聽用鞅,必殺之,無令出境。”
可惜,魏惠王并未將公叔痤的話放在心上,公孫鞅在魏國的仕途就此陷入僵局。
就在公孫鞅郁郁不得志之時,西方的秦國傳來一則震撼天下的消息——秦孝公頒布求賢令。
這份求賢令,言辭誠懇,向天下廣納能使秦國富強之人,承諾給予高官厚祿和廣闊的施展空間。
公孫鞅被秦孝公求賢若渴的誠意深深打動,他意識到,自己一直在等待的機會或許已經來臨。
于是,他毅然決然地西行入秦,踏上這片充滿未知與希望的土地。
初入秦國,公孫鞅舉目無親。
為接近秦孝公,他通過秦孝公寵臣景監(jiān)的引薦,終于獲得面見機會。
第一次會面,公孫鞅滿懷期待,大談五帝之道,講述上古圣君以仁德治天下的故事,試圖以這套理想化的治國理念打動秦孝公。
然而,秦孝公聽得昏昏欲睡,對這些過于高遠的方略興致缺缺。
公孫鞅并未氣餒,第二次見面時,他調整策略,講起三王之道,闡述夏商周三代圣王如何通過禮義教化治理國家。
可秦孝公依舊反應冷淡,只是禮貌性地敷衍。
公孫鞅陷入沉思,他明白,秦孝公想要的是能迅速讓秦國強大起來的實用之策。
終于,在第三次會面時,公孫鞅拋出霸道強國之術。
他詳細闡述如何通過嚴明法律、獎勵耕戰(zhàn)和加強中央集權等措施,讓秦國在短時間內實現(xiàn)富國強兵。
秦孝公聽得入神,不知不覺間,膝蓋向前挪動,兩人一連交談數(shù)日都毫無倦意。
秦孝公被公孫鞅的才華和獨特見解所折服,認定他就是能幫助秦國實現(xiàn)崛起的人。
然而,確定秦孝公支持變法后,公孫鞅卻面臨秦國舊貴族的強烈反對。
朝堂之上,甘龍、杜摯等老臣站出來,言辭激烈地主張遵循舊制。
甘龍滿臉怒容,大聲說道:“圣人不易民而教,智者不變法而治。
依照舊有的習俗進行教化,不費力氣就能成功;沿襲舊有的法度治理國家,官吏熟悉,百姓也安定。”
公孫鞅毫不畏懼,針鋒相對地反駁:“治世不一道,便國不法古。湯武之王也,不循古而興;殷夏之滅也,不易禮而亡。如果一味遵循舊制,秦國如何能擺脫積貧積弱的困境?如何能在諸侯爭霸中立足?”
雙方各執(zhí)一詞,爭論得面紅耳赤。最終,秦孝公力排眾議,堅定地站在公孫鞅這一邊,任命他為左庶長,開啟變法大幕。
公元前356年,第一次變法正式啟動。
公孫鞅深知,變法的關鍵在于取信于民,于是制定一系列極具針對性的法令。
首先是連坐法,五家為伍、十家為什,一家有罪,其余九家需告發(fā),否則同罪連坐。
這一法令旨在加強社會管控,讓百姓互相監(jiān)督,維護社會秩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