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起因戰功卓著,被晉升為國尉,成為秦國軍事集團中的重要人物。
他的名字,也從此成為了秦國軍隊的象征,激勵著無數秦軍士兵為秦國的霸業奮勇拼搏。
巔峰之公元前262年,秦國與趙國為了爭奪上黨地區,爆發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戰——長平之戰,這也是白起軍事生涯中最為輝煌,同時也是最具爭議的一場戰役。
上黨地區,地勢險要,土地肥沃,是連接秦、趙、韓三國的戰略要地。
秦國早就對這里垂涎三尺,經過一系列的軍事行動,秦國逐漸占據了上黨的大部分地區。
趙國自然不甘示弱,派老將廉頗駐守長平,抵御秦軍的進攻。
廉頗深知秦軍強大,采取了堅壁清野、固守不戰的策略。
他命令趙軍在長平修筑了堅固的防線,深挖壕溝,高筑壁壘,將秦軍擋在防線之外。
秦軍多次挑戰,趙軍都堅守不出,雙方在長平對峙了三年之久。
秦軍遠道而來,糧草供應困難,時間一長,士氣逐漸低落。
秦昭襄王為此憂心忡忡,他與丞相范雎商議,決定使用反間計,派人到趙國散布謠言,說秦軍不怕廉頗,只怕趙括。
趙王果然中計,他不顧藺相如等大臣的反對,任命趙括為大將,取代廉頗。
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子,他熟讀兵書,談起兵法來頭頭是道,但卻缺乏實戰經驗,只會紙上談兵。
白起得知趙括接替廉頗后,心中暗自欣喜,他深知趙括的弱點,決定將計就計,誘敵深入。
白起先佯裝敗退,命令秦軍士兵丟棄營帳、武器,做出一副狼狽逃竄的樣子。
趙括以為秦軍不堪一擊,于是率領趙軍主力,傾巢而出,追擊秦軍。
他騎著高頭大馬,走在隊伍的前面,意氣風發,仿佛勝利已經在握。
白起則暗中布置了兩支奇兵,一支切斷了趙軍的后路,另一支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段,使其首尾不能相顧。
趙軍被秦軍包圍后,才發現陷入了絕境。
趙括多次組織突圍,但都被秦軍擊退。
此時,趙軍糧草斷絕,士兵們饑寒交迫,士氣低落。
他們只能靠啃食樹皮、草根來維持生命,許多士兵因為饑餓和寒冷而倒下。
而秦軍則不斷增兵,將趙軍圍得水泄不通。
白起站在高處,看著被包圍的趙軍,心中沒有絲毫憐憫。
他知道,戰爭是殘酷的,不是你死就是我亡。
在這種情況下,趙軍堅守了四十多天,最終趙括在突圍中被秦軍射死。
趙括一死,趙軍群龍無首,四十萬趙軍士兵向秦軍投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