閑暇時光里,他會陪著母親在山林間漫步,欣賞大自然的美景。
有時,他們也會靜靜地坐在茅屋中,介子推手捧一卷書籍輕聲誦讀,母親則在一旁微笑聆聽,那溫馨的場景讓人感到無比幸福。
就這樣,介子推和母親在綿山中過上了寧靜而淡泊的生活。
遠離塵世的喧囂和紛擾,他們的心變得愈發純凈和平靜。
晉文公起初并未注意到介子推的離去,待論功行賞完畢,才發現介子推竟不在受賞之列。
他想起介子推在流亡途中的種種恩情,心中懊悔不已,立刻派人四處尋找介子推。
然而,介子推早已隱居綿山,深居簡出,難以尋覓。
晉文公懷著沉重而急切的心情,親率眾人踏上了前往綿山之路。
這座山巒高聳入云,森林茂密得如同一片綠色的海洋,山路蜿蜒曲折、崎嶇難行。
盡管如此,晉文公毫不氣餒,一心想要尋到介子推,說服他走出山林。
然而,經過數日艱苦的搜尋,他們始終未能發現介子推的半點蹤跡。
正當晉文公感到焦慮不安之時,一個人向他提出了一條看似可行的計策:“主公,我們不妨放火燒山!三面點燃火焰,只留下一面出口。這樣一來,介子推顧及母親的安全,必定會從那唯一的生路出山來見您。”
晉文公聽罷,心中雖有不忍,但想到或許這是找到介子推的最后一線希望,便無奈地點頭同意了這個提議。
剎那間,烈火如猛獸般席卷而來,迅速蔓延至整座綿山。
火勢兇猛異常,濃煙滾滾直沖云霄,仿佛要將這片山林徹底吞沒。
可是,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,介子推竟是那般堅定不屈。
哪怕面臨生死抉擇,他寧愿舍棄生命,也絕不違背自己的信念而出山。
于是,他背起年邁的母親,匆匆躲進了山中一處隱蔽的洞穴之中。
無情的大火步步緊逼,逐漸逼近他們藏身之所。
終于,大火無情地吞噬了一切。當火舌漸漸平息之后,晉文公心急如焚地上山尋找。
眼前的景象讓他心如刀絞——介子推與他的母親緊緊相擁著,倚靠在一棵已被燒得焦黑的柳樹旁,已然失去了生機。
晉文公望著這一幕,悲痛欲絕,淚水奪眶而出。
他深知,正是因為自己錯誤的決定,才導致了這場無法挽回的悲劇發生。
從此往后,晉文公每每想起此事,內心便充滿了無盡的懊悔,這份悔恨伴隨了他的一生。
為了紀念介子推,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為“介山”,并規定在介子推被燒死的這一天,全國上下禁止生火做飯,只能吃冷食,這便是“寒食節”的由來。
第二年,晉文公前往介山祭祀介子推,發現那棵燒焦的柳樹竟死而復生,長出嫩綠的新枝。
他折下柳枝,編了一個柳圈戴在頭上,以表思念之情。
此后,人們在寒食節時,也紛紛效仿晉文公,折柳插門,漸漸形成了一種習俗。
介子推的故事在民間代代相傳,他的忠誠、高潔和淡泊名利,成為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象征。
每當寒食節來臨,人們在緬懷介子推的同時,也會從他的事跡中汲取精神力量,激勵自己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堅守本心,做一個正直、善良、有擔當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