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漢光和五年(182年),在吳郡富春縣孫氏宅邸內,隨著一聲清亮的啼哭,孫權降臨人世。
他出生時便與眾不同,目有精光,方頤大口,容貌奇偉,令見者無不稱奇。
彼時孫堅正忙于四處征戰,聽聞次子誕生,雖未能及時陪伴左右,但心中對這個兒子也充滿了期待。
當地善于相面的劉琬見到年幼的孫權后,更是斷言:“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,然皆祿祚不終,惟中弟孝廉,形貌奇偉,骨體不恒,有大貴之表,年又最壽。“
這番預言,似在冥冥之中預示著孫權不平凡的一生。
孫權自幼聰慧過人,展現出遠超同齡人的成熟與穩重。
在兄長孫策的教導下,他不僅熟讀經史子集,對兵法謀略也頗有研究。
每當孫策宴請賓客,年幼的孫權總能安靜地坐在一旁,認真聆聽長輩們的談論,從中汲取知識與智慧。
孫策常對賓客們說:“此諸君,汝之將也。“言語間滿是對弟弟的贊賞與期許。
初平三年(192年),對于孫氏家族而言,是個悲痛的年份。
孫堅在攻打荊州劉表時,不幸被黃祖部將射殺,年僅三十七歲。
這突如其來的變故,不僅讓孫氏家族失去了主心骨,也讓江東局勢陷入動蕩。
此時年僅十歲的孫權,雖還未到能夠獨當一面的年紀,但已開始協助兄長孫策處理諸多事務。
他跟隨孫策輾轉各地,在戰火中逐漸成長,不僅習得了軍事謀略,更培養出洞察人心的敏銳直覺。
建安五年(200年),命運再次給了孫權沉重一擊。
孫策在丹徒山中打獵時遇刺,生命垂危。
臨終前,他將年僅十九歲的孫權喚至榻前,鄭重地將江東大業托付給他:“舉江東之眾,決機于兩陳之間,與天下爭衡,卿不如我;舉賢任能,各盡其心,以保江東,我不如卿。“
說完,便將象征權力的印綬交到孫權手中。
面對兄長的重托,年輕的孫權強忍悲痛,迅速振作起來。
此時的江東,內憂外患交織:山越族時常發動叛亂,擾亂地方安寧;內部各方勢力對這位年輕的繼承人持觀望態度,暗流涌動;外部更有曹操、劉表等強敵環伺,隨時可能趁虛而入。
但孫權沒有絲毫退縮,在張昭、周瑜等老臣的輔佐下,他展現出了超乎年齡的成熟與魄力。
孫權深知人才的重要性,即位之初便廣招賢才。
他親自登門拜訪魯肅,與之“合榻對飲“,共商天下大計;重用諸葛瑾,使其成為自己的重要謀士。
同時,他也十分重視安撫老臣,對程普、黃蓋等跟隨孫堅、孫策征戰多年的老將禮遇有加,讓他們繼續為江東效力。
在孫權的努力下,江東逐漸形成了新老結合、人才濟濟的局面。
為了穩定內部局勢,孫權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。
一方面,他對歸附的山越部落采取懷柔政策,給予土地和物資,鼓勵他們安居樂業;另一方面,對于頑固不化的叛亂勢力,則堅決予以鎮壓。
經過數年的努力,孫權不僅平息了山越之亂,還將大量山越人編入軍隊,擴充了江東的軍事力量。
建安十三年(208年),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后,揮師南下,意圖一舉蕩平南方割據勢力,實現天下一統。
此時荊州劉表病逝,其子劉琮在蔡瑁、張允等人的勸說下,不戰而降,將荊州拱手相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