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命運卻總是充滿了無常與無奈。
公元208年,曹操親率大軍南征荊州。
此時,荊州牧劉表因病去世,他的次子劉琮在蔡瑁、張允等人的勸說下,不戰(zhàn)而降,將荊州拱手讓給了曹操。
劉備得知消息后,猝不及防,面對曹操大軍的壓境,只得匆忙率領(lǐng)軍民南下江陵,企圖保存實力,再做打算。
在這場慌亂的逃亡過程中,局勢一片混亂,徐庶的母親不幸被曹軍俘虜。
曹操早就聽聞徐庶的才能,一直對他頗為欣賞,企圖將他招攬到自己麾下。
此次抓住徐庶的母親,曹操認(rèn)為找到了一個絕佳的機會,便企圖利用徐庶的孝心來迫使他歸降。
他派人將徐庶的母親帶到自己面前,假惺惺地以禮相待,勸她寫信召徐庶來曹營。
徐母是一位深明大義、剛烈正直的女子,她深知曹操名為漢相,實為漢賊,心中對曹操充滿了厭惡和痛恨。
面對曹操的威逼利誘,她毫不畏懼,破口大罵曹操是篡權(quán)奪位的奸賊,堅決不肯寫信。
曹操惱羞成怒,但又不想輕易放棄這個招攬徐庶的機會,于是命人偽造了徐母的書信,派人送給徐庶。
徐庶接到這封假信后,頓時如五雷轟頂,方寸大亂。
信中,“母親”言辭懇切,稱自己命在旦夕,盼兒速來相見。
徐庶深知,若不前往曹營,母親的性命恐怕難保;可若離開劉備,又違背了自己追隨明主、匡扶漢室的初心與抱負,心中充滿了痛苦與矛盾。
在那個以孝為先的時代,孝道觀念深深扎根于人們心中,被視為做人的根本。
徐庶陷入了忠義兩難的境地,他日夜難眠,內(nèi)心備受煎熬。
最終,在孝道的驅(qū)使下,徐庶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,向劉備辭行。
辭行之時,徐庶淚流滿面,他緊緊握住劉備的手,指著自己的心對劉備說道:“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(yè),興復(fù)漢室,奈何如今失老母,方寸亂矣。留在此也無法再為將軍效力,請從此別。但請將軍放心,縱使曹操相逼,庶終身不設(shè)一謀。”
劉備聽了徐庶的話,心中萬分不舍,他深知徐庶此去,不僅是自己失去了一位得力的謀士,更是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知己。
但他理解徐庶的苦衷,也敬重徐庶的孝道,只能無奈地放行。
臨行前,劉備親自為徐庶送行,望著徐庶遠去的背影,劉備久久佇立,心中感慨萬千。
徐庶來到曹營后,曹操以為得到了一位得力謀士,滿心歡喜,對他委以官職,先后任命他為右中郎將、御史中丞等。
然而,徐庶始終牢記自己對劉備的承諾,雖身在曹營,卻心向劉備。
他對曹操的一切軍事行動和政治決策,都采取了消極抵制的態(tài)度,從不對曹操提出任何實質(zhì)性的建議,以沉默來表達自己的不滿與忠誠。
這便是歇后語“徐庶進曹營——一言不發(fā)”的由來。
在一些文學(xué)作品如《三國演義》中,還增添了許多關(guān)于徐庶的精彩情節(jié)。
比如赤壁之戰(zhàn)時,孫劉聯(lián)軍與曹軍對峙于長江兩岸。
龐統(tǒng)向曹操獻上連環(huán)計,建議將曹軍的戰(zhàn)船用鐵鏈連接起來,以解決士兵暈船的問題。
曹操不知是計,欣然采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