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安五年,劉備在徐州戰敗后逃往袁紹處,關羽則不幸被俘。
面對曹操的厚待,關羽不為所動,他對好友張遼坦言:“吾極知曹公待我厚,然吾受劉將軍厚恩,誓以共死,不可背之。吾終不留,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。”
這番肺腑之言,充分展現了他重情重義的品格。
在官渡之戰中,袁紹大將顏良率十萬大軍圍困白馬。
曹操派張遼、關羽為先鋒解白馬之圍。
關羽騎著赤兔馬,手持青龍偃月刀,單槍匹馬沖入敵陣。
《三國志》記載:“羽望見良麾蓋,策馬刺良于萬眾之中,斬其首還,紹諸將莫能當者。”
這一壯舉不僅展現了關羽的神勇,也讓他在曹營中聲名大噪。
曹操當即上表封關羽為漢壽亭侯,希望以此留住這位猛將。
然而,關羽始終沒有忘記與劉備的約定。
在得知劉備的下落后,他毅然決定離開曹營。
為了表達對曹操的感激,他將曹操賞賜的財物封存,留下書信告辭,帶著劉備的兩位夫人踏上了尋找主公的征程。
這段被后世演繹為“千里走單騎,過五關斬六將”的故事,雖然在細節上有所夸張,但卻真實地反映了關羽對劉備的忠誠與執著。
關羽離開曹營后,一路遭遇重重險阻。守關將士奉曹操之命阻攔,關羽憑借手中青龍偃月刀,過東嶺關殺孔秀,過洛陽城殺韓福、孟坦,過汜水關殺卞喜,過滎陽殺王植,過黃河渡口殺秦琪,最終突破重重關卡,與劉備、張飛在古城相會。
這一路的艱辛與兇險,不僅沒有動搖關羽的信念,反而讓他的忠義之名更加深入人心。
赤壁之戰后,劉備占據荊州五郡,任命關羽為襄陽太守、蕩寇將軍,鎮守江北要地。
此時的關羽,已從一名勇猛的戰將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封疆大吏。
他深知荊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,這里北據漢、沔,利盡南海,東連吳會,西通巴、蜀,是兵家必爭之地。
為了鞏固荊州的防御,關羽精心訓練水師,加強城防建設。
他在長江沿岸修筑了大量烽火臺,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預警系統;同時,招募當地漁民和青壯年,組建了一支精銳的水軍。
在民政方面,他推行輕徭薄賦的政策,鼓勵百姓墾荒,興修水利工程,改善農田灌溉條件。
關羽還設立學堂,聘請當地的儒士講學,提升百姓的文化素養。
在他的治理下,荊州在戰亂中依然保持著繁榮景象,百姓安居樂業,對關羽十分愛戴,稱他為“關老爺”,并自發組織民團協助防守。
建安十六年,劉備入蜀,留關羽總督荊州事務。
這一任命不僅體現了劉備對關羽的信任,也標志著關羽正式成為蜀漢政權在荊州的最高統帥。
在鎮守荊州的八年時間里,關羽成功抵御了曹魏和東吳的多次進攻,維護了蜀漢在荊州的統治。
面對東吳的覬覦,關羽多次采取強硬措施。
他親自巡視邊境,加強沿江防御,還時常派遣小股部隊對東吳進行騷擾,以展示蜀漢的軍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