豈料老者得寸進尺,又伸腳示意張良為他穿上。
張良猶豫片刻,最終還是屈膝跪地,恭恭敬敬地為老者穿上鞋子。
老者大笑而去,走了一段路后又折返回來,滿意地說:“孺子可教也。五天后的清晨,在此等我。”
張良雖滿心疑惑,卻依約前往。
第一次,他去時老者已在,被老者斥責來晚;第二次,雞鳴時他便趕到,卻還是晚了一步;第三次,他半夜就守在橋頭,終于比老者先到。
老者欣慰地遞給他一本書,說道:“讀了這本書,便能成為帝王之師,十年后將成就大業。”
言罷,飄然而去。
張良翻開書冊,竟是失傳已久的《太公兵法》。
從此,他日夜研習,領悟其中精髓,韜略智謀與日俱增。
在蟄伏下邳的十年里,張良不僅鉆研兵法,還廣交豪杰,暗中積蓄力量。
項伯因殺人躲避仇家,便在張良家中藏身,兩人結下深厚情誼。
秦末,陳勝、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,反秦的烽火迅速燎原。
張良也召集了一百多名志同道合的青年,準備投身反秦洪流。
途中,他遇到了劉邦。
彼時劉邦正率領數千人馬攻城略地,張良與劉邦一番交談,驚覺劉邦雖出身草莽,卻極具智慧,能迅速領會自己依據《太公兵法》所獻之策。
張良感慨:“沛公大概是天命所歸之人。”
于是毅然決定追隨劉邦,放棄了投奔景駒的打算。
劉邦對張良敬重有加,言聽計從。
公元前207年,劉邦率軍西進,欲取關中。
面對峣關秦軍的頑強抵抗,劉邦本想以兩萬兵力強攻。
張良勸阻道:“秦軍實力尚強,不可貿然進攻。我聽說守關將領是屠夫之子,商人重利,可用財帛利誘。先派人在四周山上多插旗幟,虛張聲勢,再派酈食其帶著珍寶前去勸降。”
劉邦依計而行,秦將果然心動,答應與劉邦聯合進攻咸陽。
劉邦大喜,欲即刻行動,張良卻又提醒:“將領雖愿反叛,但部下未必服從。我們應趁他們松懈之時,發動突然襲擊。”
劉邦恍然大悟,率軍突襲峣關,秦軍毫無防備,大敗而逃。
劉邦乘勝追擊,在藍田再次擊敗秦軍,順利進入咸陽,秦王子嬰出城投降。
進入咸陽宮,劉邦被宮中的珍寶、美女迷了心智,沉醉其中,不愿離開。
樊噲多次勸諫,劉邦充耳不聞。
張良心急如焚,進諫道:“秦王無道,所以您才得以推翻他。如今我們是為天下除暴安良,應秉持樸素作風。剛入咸陽就貪圖享樂,這與助紂為虐有何區別?‘忠言逆耳利于行,良藥苦口利于病’,望您聽從樊噲的勸告。”
劉邦如夢初醒,意識到自己的錯誤,果斷退出咸陽,駐軍霸上,贏得了關中百姓的贊譽。
但此時,劉邦的危機并未解除。
項羽得知劉邦先入關中,怒不可遏,率四十萬大軍直奔函谷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