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起到達伊闕后,并沒有急于進攻,而是先對敵軍的兵力部署和作戰特點進行了詳細的偵察。
他派出了許多偵察兵,深入敵軍后方,收集情報。
經過幾天的偵察,他發現韓、魏聯軍雖人數眾多,但兩國軍隊貌合神離,各懷鬼胎。
韓國軍隊希望魏國軍隊先與秦軍交戰,消耗秦軍的實力,而魏國軍隊則認為韓國軍隊應該打頭陣,自己則想保存實力。
兩國軍隊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作,這為白起提供了可乘之機。
白起決定利用敵軍的這一弱點,采取避實擊虛、各個擊破的戰術。
他先派出少量兵力,佯裝進攻韓軍,吸引韓軍的注意力。
這支部隊打著秦軍的大旗,在韓軍陣前耀武揚威,不斷挑釁。
韓軍見狀,以為秦軍主力進攻,急忙調兵遣將,加強防御。
他們將大量的兵力集中在正面防線,準備迎擊秦軍。
此時,白起卻率領秦軍主力,悄悄地繞到魏軍背后,發起突然襲擊。
魏軍毫無防備,當他們看到秦軍如從天而降般出現在自己身后時,頓時陷入混亂。
士兵們驚慌失措,四處逃竄,根本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。
白起指揮秦軍,對魏軍展開了猛烈的攻擊。
秦軍士兵們吶喊著,沖向魏軍,他們的武器在陽光下閃爍著寒光,讓人膽寒。
魏軍在秦軍的攻擊下,節節敗退,很快便被秦軍分割包圍。
韓軍見魏軍被攻擊,想要救援,但為時已晚。
他們被秦軍的佯攻部隊牽制住,無法脫身。
而且,由于韓、魏聯軍之間缺乏配合,韓軍并不知道魏軍的具體情況,也不敢貿然行動。
此時,白起已經將魏軍消滅得差不多了,他又率領秦軍主力,轉而進攻韓軍。
韓軍面對秦軍的兩面夾擊,士氣低落,很快便被秦軍擊敗。
這場戰役持續了數日,戰場上硝煙彌漫,喊殺聲震天。
白起身先士卒,沖鋒在前,他的指揮如臂使指,秦軍緊密配合,如同一臺精密的戰爭機器。
最終,韓、魏聯軍大敗,秦軍斬殺敵軍二十四萬人,俘虜了魏國主將公孫喜,還奪取了五座城池。
伊闕之戰的勝利,讓白起威名遠揚,各國聽聞白起之名,無不膽寒。
這場戰役也極大地削弱了韓、魏兩國的實力,為秦國東進掃清了障礙。
白起因戰功卓著,被晉升為國尉,成為秦國軍事集團中的重要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