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帶領著幾個親信,騎著快馬,繞著新城轉了一圈又一圈,仔細觀察著每一處地形的特點和變化。
他發現新城附近有一條河流,河水清澈,水流湍急。
若能截斷河流,使河水改道,便能淹沒新城的部分城墻,削弱敵軍的防御。
于是,白起下令士兵們日夜施工,筑起堤壩,截斷河流。
士兵們分成幾個小組,有的負責搬運石塊,有的負責挖掘泥土,大家齊心協力,干勁十足。
在炎炎烈日下,士兵們的汗水不停地流淌,但他們沒有一個人喊累。
經過幾天幾夜的努力,堤壩終于建成,河水被成功截斷,改道流向新城。
當河水逐漸淹沒新城城墻時,城內的韓國軍隊大亂。
士兵們驚慌失措,四處奔走,不知道該如何應對。
白起趁機發起總攻,秦軍如潮水般涌入城中。
他們吶喊著,揮舞著武器,沖向敵人。
韓國軍隊在慌亂中組織抵抗,但已經無法抵擋秦軍的進攻。
白起身先士卒,沖在最前面,他的身影在戰場上格外顯眼。
他揮舞著長劍,左劈右砍,所到之處,敵人紛紛倒下。
在他的帶領下,秦軍士氣大振,奮勇殺敵。
經過一番激烈的戰斗,秦軍成功攻克了新城。
這一戰,白起初露鋒芒,展現出了他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和對戰爭局勢的精準把控。
他的名字傳遍了秦國,秦國上下對他刮目相看。
秦昭襄王對他的表現十分滿意,賞賜了他許多金銀財寶和土地。
但白起并沒有因此而驕傲自滿,他知道,這只是他軍事生涯的開始,未來還有更多的挑戰等待著他。
公元前293年,韓、魏兩國聯軍在伊闕地區集結,企圖阻止秦國東進。
伊闕,地勢險要,是秦國東進的必經之路。
韓、魏聯軍憑借著伊闕的天險,修筑了堅固的防線,準備與秦軍決一死戰。
秦昭襄王任命白起為主將,前往迎戰。
這是一場硬仗,韓、魏聯軍人數眾多,且裝備精良,而秦軍則面臨著長途跋涉、兵力相對較少的困境。
但白起沒有絲毫畏懼,他深知此次任務的重要性,這不僅關系到秦國的東進戰略,也關系到他自己的聲譽和前途。
白起到達伊闕后,并沒有急于進攻,而是先對敵軍的兵力部署和作戰特點進行了詳細的偵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