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維與眾官員送別馬超部曲,待他們走遠,趙衢等人突然發難,將馬超部下砍殺,緊閉城門。
姜維這才明白這是趙衢等人提前商議好的計策,不禁佩服他們的果敢。
此時冀城將士紛紛奔赴城墻守衛,士人百姓也慷慨激昂,誓要守護家園。
姜維作為參軍事的中郎,又是姜家之人,主動承擔起組織鄉勇護城的重任,他領二百人堅守城門。
數日之后,姜維在城門樓上換防,遠遠望見遠處旌旗揮動,一支黑色騎軍長線行來,他立刻意識到是馬超大軍回城,趕忙讓侍從去稟報,同時冷靜思考應對之策。
他明白,守城將士若不開城門,馬超必定起疑;若開城門,馬超的鐵騎會迅速沖入。
稍作思索后,姜維果斷下令將士架起弓弩,伏于城墻垛后準備迎敵,憑借冀城城高池深,拖延時間等待大軍支援。
城下的城門營迅速行動起來,帶著守城器械攀上城頭,井然有序地開展戰備。
姜維雖是初次作戰,但看到將士們訓練有素,心中稍安,他深知自己作為臨時統領,絕不能慌亂,首要任務就是拖延時間。
馬超大軍漸近,戰馬奔騰卷起塵土飛揚,旌旗獵獵,氣勢洶洶。
但姜維鎮定自若,指揮著將士們沉著應對,在他的帶領下,守城將士們成功抵御了馬超的首輪攻擊,堅守住了冀城,等待著后續戰局的變化,而這也是姜維軍事生涯的初次亮相,初露鋒芒的他,在這片亂世中,即將踏上更為波瀾壯闊的征程。
建興六年(公元228年),諸葛亮首次北伐,蜀軍勢如破竹,南安、天水、安定三郡叛魏應亮,關中震動。
姜維時任天水郡參軍,隨天水太守馬遵外出巡視。
馬遵聽聞諸縣響應蜀軍,懷疑姜維等人有異心,連夜逃往上邽。
姜維察覺后,連忙追趕,卻被城門阻攔,無奈之下,他返回冀縣,冀縣也不放他入城。
在走投無路之際,姜維最終投降了蜀漢。
諸葛亮見到姜維后,對他的才識和膽略大為贊賞,稱他“忠勤時事,思慮精密”“甚敏于軍事,既有膽義,深解兵意”,將他視為可堪大用的人才。
姜維歸蜀后,被任命為倉曹掾,加奉義將軍,封當陽亭侯。
年僅二十七歲的姜維,在蜀漢得到了諸葛亮的重用,開啟了他人生新的篇章。
此后,姜維跟隨諸葛亮南征北戰,參與多次北伐。
在北伐過程中,他不僅學習到了諸葛亮精妙的軍事謀略,還深刻領悟到了諸葛亮“興復漢室,還于舊都”的堅定信念,這也成為他日后矢志不渝為之奮斗的目標。
建興九年(公元231年),諸葛亮第四次北伐,姜維隨大軍出征。
此次北伐,諸葛亮以木牛流馬運輸糧草,與魏軍對峙于祁山。
曹魏派司馬懿都督關中諸軍抵御蜀軍,司馬懿深知蜀軍遠道而來,糧草補給困難,采取堅守不戰的策略。
諸葛亮為誘敵出戰,多次派人挑戰,甚至送女人衣服羞辱司馬懿,但司馬懿不為所動。
姜維在這場戰役中,參與了蜀軍的軍事謀劃,他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,雖未改變司馬懿堅守的策略,但他的才華進一步得到諸葛亮的認可。
建興十二年(公元234年),諸葛亮第五次北伐,出斜谷,據武功五丈原,與司馬懿對峙于渭水南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