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安三年的襄陽郡,暑氣蒸騰,蟬鳴聒噪。
在中盧縣廖氏宅邸的演武場,十三歲的廖淳扎著馬步,手持木劍,額頭上豆大的汗珠順著棱角分明的下頜滑落。
父親廖衡站在廊下,看著兒子專注的身影,眼神中滿是欣慰與期許。
廖家世代為官,雖非名門望族,卻也飽讀詩書,精通武藝。
廖淳自幼聰慧好學,不僅熟讀《孫子兵法》《吳子》等兵書,還癡迷于聽長輩講述春秋戰國時期名將的傳奇故事,心中早早種下了建功立業的種子。
成年后的廖淳,面容剛毅,劍眉星目,舉手投足間盡顯英氣。
彼時,天下大亂,群雄并起,荊州作為兵家必爭之地,局勢動蕩不安。
廖淳深知,若想在這亂世中有所作為,必須擇一明主。
聽聞劉備仁德之名遠播,且在荊州廣納賢才,廖淳毅然投身于蜀漢陣營,被任命為前將軍關羽的主簿。
主簿一職看似只是處理文書、參贊軍務,實則責任重大,既要對軍事部署了如指掌,又需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過人的智謀。
在關羽帳下,廖淳憑借出色的才能,將大小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。
每當關羽召開軍事會議,他總能提出獨到見解,深得關羽賞識。
建安二十四年,秋意漸濃,關羽發動襄樊之戰。
廖淳隨軍出征,站在襄陽城頭,望著城外洶涌的漢水,心中豪情萬丈。
此役,關羽水淹七軍,生擒于禁,斬殺龐德,威震華夏。
廖淳在后方協助關羽指揮調度,看著捷報頻傳,他滿心歡喜,以為復興漢室指日可待。
然而,東吳呂蒙卻趁荊州空虛,白衣渡江,偷襲得手。
關羽腹背受敵,敗走麥城。
廖淳隨關羽突圍,在漆黑的夜色中,他們遭遇東吳伏兵,箭矢如雨點般襲來。
廖淳揮舞長劍,奮力拼殺,保護著關羽突圍。
但敵軍人數眾多,蜀軍死傷慘重,最終關羽父子被東吳擒殺,廖淳也不幸被俘。
被押解至東吳的廖淳,心中滿是悲憤與不甘。
他望著東吳的宮殿,暗暗發誓:“此生定要重回蜀漢,為關將軍報仇,為漢室盡忠!”
在東吳的日子里,廖淳表面上順從,暗中卻時刻尋找著脫身的機會。
他深知,自己的母親還在蜀漢,若不能回去盡孝,將抱憾終身。
經過深思熟慮,廖淳想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——詐死。
他故意裝病,在病情“加重”后,讓親信散布自己即將離世的消息。
東吳將領們信以為真,放松了警惕。廖淳趁夜帶著母親,偷偷逃出了東吳軍營。
逃亡之路漫長而艱險。廖淳和母親晝伏夜出,穿行在山林之間,餓了就采摘野果充饑,渴了就飲山澗清泉。
他們躲過了東吳士兵的多次追捕,歷經數月的艱辛跋涉,終于在章武元年與率軍伐吳的劉備在秭歸相遇。
當劉備看到風塵仆仆、形容憔悴的廖淳時,不禁老淚縱橫:“元儉,難為你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