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索再三,他在芒碭山澤中停下了腳步,趁著夜色,他逐一解開刑徒們的繩索,對他們說:“你們都逃命去吧,我也從此遠走他鄉。”
刑徒們聽到這話,先是一愣,隨后被他的義氣所感動,其中一些人表示愿意追隨他。
于是,劉邦帶著這十幾個人,隱匿在芒碭山中,開始了落草為寇的生活。
在芒碭山的日子里,他們在山林間安營扎寨,靠著打獵、采摘野果為生,劉邦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,成為了這群人的首領。
此時的秦朝,已被陳勝、吳廣在大澤鄉點燃的起義烽火攪得動蕩不安,各地反秦的浪潮此起彼伏,如同洶涌的波濤,沖擊著秦朝的統治根基。
沛縣縣令見局勢動蕩,也想響應起義,為自己謀一條出路。
蕭何和曹參作為縣令的幕僚,深知起義之事責任重大,僅憑縣令一人難以成事,便建議召回劉邦相助。
縣令起初覺得此計可行,應允了下來,可后來又心生疑慮,擔心劉邦勢力過大難以掌控,便下令關閉城門,還要抓捕蕭何、曹參。
二人察覺危險,越城而出,投奔劉邦。
劉邦得知此事后,心中大怒,他寫了一封帛書,用箭射進城中,鼓動百姓殺掉縣令。
百姓們本就對秦朝的統治心懷不滿,積壓已久的憤怒如同被點燃的火藥桶,瞬間爆發。
他們紛紛響應劉邦的號召,沖進縣衙,殺死縣令后,打開城門迎接劉邦。
眾人見劉邦歸來,一致推舉他為沛公,劉邦推辭不過,只得應允,正式拉起了反秦大旗。
從此,劉邦帶領著沛縣的子弟兵,踏上了反秦的征程。
劉邦深知自己初出茅廬,力量微薄,僅憑一己之力難以與強大的秦朝抗衡。
于是,他積極尋求與其他反秦勢力聯合,壯大自己的力量。
他先是與項梁會合,項梁出身楚國貴族,在反秦義軍中威望頗高,麾下兵強馬壯。
項梁見劉邦為人豪爽,頗具膽識,便資助他五千兵馬和十名將領。
得到項梁的支持后,劉邦的實力得以迅速壯大。
在項梁的帶領下,劉邦參與了多次戰斗,每一次戰斗都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,他在戰場上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,學會了如何排兵布陣、如何鼓舞士氣、如何應對各種復雜的戰局。
然而,命運總是充滿了無常,項梁在定陶之戰中不幸戰死,這一噩耗讓反秦義軍遭受了沉重的打擊。
但劉邦并未因此而退縮,他與項羽攜手,繼續扛起反秦的大旗,向著秦朝的統治發起更猛烈的沖擊。
公元前207年,劉邦奉楚懷王之命,率軍西進,目標直指咸陽。
這是一場充滿挑戰的征程,咸陽作為秦朝的都城,防守嚴密,周邊關隘重重。
但劉邦深知此次任務的重要性,他采納了張良的建議,采取避實擊虛的戰術。
在攻打宛城時,劉邦沒有選擇正面強攻,而是聽從張良的計策,趁著夜色,繞過宛城,準備繼續西進。
但張良又提醒他,若不拿下宛城,一旦前方受阻,宛城的秦軍從背后夾擊,將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。
于是,劉邦又率軍悄悄返回,趁著宛城守軍松懈,迅速將宛城包圍。
宛城守將見大勢已去,在劉邦的勸降下,開城投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