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州刺史得知此事后,勃然大怒,立即派人四處追捕太史慈。
為了躲避災禍,太史慈不得不遠走遼東。
在前往遼東的途中,他歷經千辛萬苦,翻山越嶺,風餐露宿。
但這段漂泊的經歷,并沒有磨滅他的意志,反而讓他更加堅定了心中的信念。
在遼東的三年間,他廣交豪杰,與來自各地的有志之士暢談天下大勢。
同時,他潛心研讀兵法,將一腔熱血化作對時局的深刻思考,不斷提升自己的軍事素養和謀略。
初平元年(190年),中原大地烽火連天,各路諸侯紛紛起兵,天下陷入一片混亂。
黃巾軍余部管亥趁機率領大軍,圍困了北海。
時任北海相的孔融,這位以“讓梨”聞名天下的大儒,面對兵臨城下的危機,卻顯得有些束手無策。
孔融雖然博學多才,心懷仁德,但在軍事指揮方面卻缺乏經驗。
他深知,若想解北海之圍,必須向外界求援。
此時,他聽聞太史慈已經返鄉,心中燃起了一絲希望。
孔融早就聽說過太史慈的英勇事跡,對他的膽識和能力頗為贊賞。
于是,他多次派人前往太史慈家中,慰問其母,表達自己的敬意和關懷。
太史慈的母親深受感動,她深知孔融的困境,便在兒子回家后,勸說他前往北海相助。
太史慈是個孝子,母親的話讓他毫不猶豫地決定挺身而出。
他深知,這不僅是對孔融知遇之恩的回報,更是自己踐行忠義之道的時刻。
當太史慈來到北海時,管亥的營寨已將城池圍得水泄不通,如同鐵桶一般。
城中糧草漸少,軍心不穩,形勢岌岌可危。
太史慈主動向孔融請纓,要求突圍求援。
孔融雖然對他的勇氣表示贊賞,但也擔心他難以突破敵軍的重重包圍。
太史慈卻信心滿滿,他制定了一個巧妙的計劃。
。
在孫策的麾下,太史慈找到了施展自己才華的舞臺,他決心追隨孫策,一同開創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。
歸順孫策后,太史慈成為孫氏集團的核心將領,深受孫策的信任和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