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知韓信離去的消息,蕭何心急如焚,顧不上向劉邦稟報,便快馬加鞭連夜追趕。
這便是著名的“蕭何月下追韓信”。
劉邦得知蕭何竟然親自去追一個小官,十分不解,甚至有些生氣。
蕭何回來后,力勸劉邦重用韓信,他對劉邦說:“韓信這樣的人才,天下無雙。大王若只想偏安一隅,自然用不上他;但如果您想爭奪天下,除了韓信,再沒有能幫您成就大業的人了。”
劉邦向來信任蕭何,聽他如此極力推薦,便決定采納蕭何的建議,舉行隆重的儀式,筑壇拜韓信為大將軍。
韓信拜將后,果然不負蕭何所望。
他為劉邦制定了“明修棧道,暗度陳倉”的戰略計劃,成功幫助劉邦平定三秦,奪取了關中地區,為日后的楚漢之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在楚漢戰爭期間,蕭何坐鎮關中,承擔起了穩固后方、保障后勤的重任。
他安撫百姓,制定法令,組織生產,征調糧草和兵員,源源不斷地為前線的劉邦軍隊提供支持,使劉邦在與項羽的長期對峙中,始終沒有后顧之憂。
楚漢相爭,局勢跌宕起伏。
劉邦的軍隊多次遭受挫折,甚至在彭城之戰中被項羽打得大敗,幾乎全軍覆沒。
但無論劉邦遭遇多大的困境,蕭何總能及時從關中調派兵力和物資,補充劉邦的軍隊,讓劉邦得以重振旗鼓,繼續與項羽抗衡。
可以說,若沒有蕭何穩固的后方支持,劉邦很難在與項羽的較量中堅持下來,更難以取得最終的勝利。
公元前202年,劉邦終于在垓下之戰中徹底擊敗項羽,贏得了楚漢之爭的勝利,建立了大漢王朝。
天下初定,論功行賞時,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,將他列為功臣之首,封為酂侯,食邑最多。
這一決定引起了一些武將的不滿,他們紛紛表示:“我們在戰場上出生入死,攻城掠地,歷經無數戰斗,才有了今日的天下。而蕭何不過是在后方舞文弄墨,從未上過戰場,憑什么他的功勞比我們還大?”
劉邦聽后,微微一笑,反問眾人:“你們知道打獵嗎?打獵的時候,追殺野獸的是獵狗,但發現野獸蹤跡、指揮獵狗行動的卻是獵人。你們這些武將,就像是獵狗,而蕭何則是那個獵人。他為我出謀劃策,制定戰略,保障后勤,讓我能夠安心作戰,這難道不是最大的功勞嗎?”
眾人聽后,無言以對,只得心服口服。
此后,蕭何繼續輔佐劉邦治理國家。
他深知秦朝法律嚴苛,百姓苦不堪言,于是便在秦律的基礎上,結合當時的社會情況,制定了《九章律》。
這部法律既保留了秦律中合理的部分,又去除了其中過于殘酷和繁瑣的條文,使法律更加簡明實用,適應了漢初休養生息的政策需求,為漢朝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。
在漢朝建立之后,劉邦面臨著一個棘手的問題:那些曾經與他一同打天下的異姓諸侯王們,如今功高震主,勢力逐漸龐大。
這些諸侯王們手握重兵,擁有廣袤的封地,他們的存在讓劉邦感到如芒在背,對漢朝的江山社稷構成了潛在的威脅。
劉邦深知這些異姓諸侯王們的野心和實力,他開始對他們產生猜忌和擔憂。
為了確保漢朝的長治久安,劉邦決定采取行動,逐步鏟除這些異姓諸侯王。
而在這個過程中,蕭何作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開國功臣,也積極參與其中。
蕭何深知劉邦的憂慮,他明白這些異姓諸侯王的存在對漢朝的穩定構成了巨大的威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