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括一死,趙軍群龍無首,四十萬趙軍士兵向秦軍投降。
面對四十萬趙軍降卒,白起陷入了沉思。
他深知這些降卒是一個巨大的隱患,秦國無法妥善安置他們,放他們回去,又會成為秦國日后的威脅。
而且,這些降卒數(shù)量太多,一旦發(fā)生嘩變,后果不堪設想。
經(jīng)過一番痛苦的抉擇,白起最終下令,將四十萬趙軍降卒全部坑殺。
這一決定震驚了天下,白起也因此背上了“殺神”的惡名。
但從軍事角度來看,長平之戰(zhàn)的勝利,徹底摧毀了趙國的有生力量,使趙國元氣大傷,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。
趙國的青壯年男子幾乎在這場戰(zhàn)爭中損失殆盡,國家陷入了一片混亂和恐慌之中。
而秦國則通過這場戰(zhàn)爭,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戰(zhàn)國七雄中的霸主地位,為秦國統(tǒng)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長平之戰(zhàn)后,白起的威名達到了巔峰,他成為了秦國的戰(zhàn)神,深受秦國百姓的敬仰和士兵的愛戴。
他的畫像被掛在秦國的軍營中,成為士兵們崇拜的偶像。
每當秦軍出征,士兵們都會高呼白起的名字,士氣大振。
然而,他的輝煌也引來了一些人的嫉妒和猜忌,其中就包括秦國丞相范雎。
范雎是秦國的丞相,他憑借著自己的智謀和口才,得到了秦昭襄王的信任和重用。
但他心胸狹隘,嫉妒心強,擔心白起的功勞太大,會威脅到自己在秦國的地位。
于是,他在秦昭襄王面前進讒言,說白起不聽指揮,有謀反之心。
他開始逐漸疏遠白起,不再像以前那樣信任他。秦昭襄王聽信了范雎的話,對白起產(chǎn)生了懷疑。
此時,趙國向秦國求和,秦昭襄王決定接受趙國的求和,命令白起撤兵。白起對此十分不滿,他認為此時正是消滅趙國的最佳時機,一旦撤兵,趙國必將重新崛起,日后必定會成為秦國的大患。他向秦昭襄王上書,詳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,希望秦昭襄王能夠改變主意。但秦昭襄王心意已決,沒有采納白起的建議。君命難違,白起只好無奈地撤兵。
不久之后,秦昭襄王又后悔了,他決定再次攻打趙國。他命令白起為將,但白起卻稱病不出。原來,白起認為此時趙國已經(jīng)有了防備,而且各國也可能會聯(lián)合起來救援趙國,此時攻打趙國,勝算不大。秦昭襄王見白起不肯出兵,十分惱怒,他多次派人催促白起,但白起始終拒絕。他對使者說:“我知道這次出征很難取勝,我不能拿著士兵們的生命去冒險。”
秦昭襄王一氣之下,免去了白起的官職,將他貶為士兵,并命他立刻離開咸陽。白起帶著傷病,拖著沉重的步伐,離開了他曾經(jīng)為之奮斗的都城。他心中充滿了無奈和悲憤,他為秦國征戰(zhàn)一生,立下了赫赫戰(zhàn)功,如今卻落得如此下場。當他走到杜郵時,秦昭襄王又派人送來寶劍,令他自殺。白起接過寶劍,仰天長嘆:“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?”他想起自己一生征戰(zhàn),為秦國立下了無數(shù)戰(zhàn)功,從一個普通的士兵,一步步成為秦國的戰(zhàn)神。他南征北戰(zhàn),殺敵無數(shù),為秦國的統(tǒng)一大業(yè)做出了巨大的貢獻。如今,卻因為小人的讒言,被秦王賜死。他的心中滿是悲涼,兩行熱淚從他的眼中滑落。
最終,白起揮劍自刎,一代戰(zhàn)神,就此落幕。他的死,讓秦國的百姓感到悲痛和惋惜,他們紛紛為白起鳴不平。但歷史的車輪不會因為一個人的離去而停止轉動,白起雖然死了,但他的軍事成就和他在戰(zhàn)國歷史上留下的深刻印記,卻永遠無法被磨滅。他的故事,成為了人們口中傳頌的傳奇,激勵著后人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,勇往直前,不畏艱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