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安十三年的秋雨裹挾著戰火的余燼,淅淅瀝瀝地灑在新野城頭。
鄧芝倚在斑駁的城墻垛口,望著城外倉皇奔逃的流民,青衫已被雨水浸透。
作為東漢開國功臣鄧禹的后裔,他自小在祖宅的竹簡堆里研讀《春秋》,聽著老仆講述先祖云臺二十八將的傳奇,卻從未想過有朝一日會目睹漢室江山如此支離破碎。
彼時的鄧芝不過弱冠之年,帶著滿腔抱負輾轉來到益州。
他原以為憑借家學淵源與胸中韜略,能在劉璋治下謀得一官半職,卻不想這方看似安寧的土地早已被錯綜復雜的利益網絡所籠罩。
在成都的街巷里,他見過世家子弟縱馬揚鞭,見過寒門學子在酒肆中借酒消愁。
整整三年,他在主簿、書佐等微末職位間輾轉,每日處理著瑣碎的文書,看著歲月在案牘間悄然流逝。
每當夜深人靜,他總會對著銅鏡中的自己發問:難道鄧氏后人,真要困在這方寸之地?
轉機出現在建安十九年。
劉備大軍入蜀時,鄧芝正在郫縣擔任小吏。
那是個春寒料峭的清晨,他捧著整理好的戶籍卷宗,穿過縣衙門前的青石階,忽見一隊甲胄鮮明的士兵簇擁著一輛馬車緩緩駛來。
馬車上端坐的中年男子,目光如炬,鬢角微白卻難掩英氣——正是素有仁德之名的左將軍劉備。
鄧芝鬼使神差般上前稟報國計民生,本以為會被侍衛攔下,卻不想劉備竟命人停車,與他暢談整整兩個時辰。
從都江堰的水利修繕,到蜀地的鹽鐵貿易,鄧芝將多年積累的見解和盤托出,劉備撫掌大笑:“伯苗真乃藏器于身之人!”
此后數年,鄧芝的仕途如撥云見日。在郫縣任上,他推行均田令,整治豪強隱匿田產的亂象;調任廣漢太守時,他親自深入深山,勸誡山民開墾荒地,教他們種植桑麻。
當他帶著治下百姓繳納的新米和織錦進京述職時,成都的百姓夾道相送,孩童們將野花拋灑在他的馬車前。
尚書臺的案幾上,他執筆書寫的奏章條理清晰,既談民生疾苦,又論天下大勢,連素來嚴苛的諸葛亮都忍不住在奏章上批注:“此子有匡扶社稷之才。”
章武三年的白帝城籠罩在一片壓抑的氛圍中。
劉備躺在病榻上,呼吸微弱卻仍緊握著諸葛亮的手。
此時的蜀漢,夷陵之戰的慘敗讓精銳盡失,南中四郡相繼叛亂,而孫權陳兵邊境,曹丕虎視眈眈。
鄧芝在尚書臺徹夜不眠,燭光將他的影子投射在墻上,宛如困獸。
他鋪開竹簡,蘸墨疾書:“吳蜀唇齒,合則兩利,分則兩傷。”
字跡力透竹簡,這不僅是他的判斷,更是蜀漢生死存亡的關鍵。
諸葛亮收到奏章的那個深夜,星斗滿天。他召來鄧芝,兩人在丞相府的回廊下長談。
秋風吹過檐角的銅鈴,叮咚作響。
“伯苗可知此行如入虎穴?”諸葛亮凝視著遠方,“孫權生性多疑,且與我軍有夷陵之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