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寫道:“其形也,翩若驚鴻,婉若游龍,榮曜秋菊,華茂春松。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,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。遠而望之,皎若太陽升朝霞;迫而察之,灼若芙蕖出淥波。秾纖得中,修短合度。肩若削成,腰如約素。延頸秀項,皓質呈露。芳澤無加,鉛華弗御。云髻峨峨,修眉聯娟。丹唇外朗,皓齒內鮮。明眸善睞,靨輔承權。瑰姿艷逸,儀靜體閑。柔情綽態,媚于語言。奇服曠世,骨像應圖。披羅衣之璀粲兮,珥瑤碧之華琚。戴金翠之首飾,綴明珠以耀軀。踐遠游之文履,曳霧綃之輕裾。微幽蘭之芳藹兮,步踟躕于山隅。”
這些神來之筆,將洛神的美麗、靈動刻畫得淋漓盡致,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描寫女性之美的經典語句。
關于《洛神賦》的創作初衷,有一種說法認為是曹植為嫂子甄宓所作。
甄宓本是袁紹次子袁熙的妻子,曹操攻破鄴城后,曹丕見其美貌,納為己妻。
傳說曹植對甄宓心生愛慕,而甄宓也欣賞曹植的才華。
曹丕稱帝后,甄宓失寵,最終被賜死。
曹植在經過洛水時,想起甄宓,便寫下了這篇賦。
但此說法始于唐代,并無確鑿證據。從歷史背景和曹植的經歷來看,《洛神賦》更像是他在政治失意后,對理想和美好的一種寄托與追求。
賦中洛神的形象,象征著曹植心中美好的理想和無法實現的抱負。
他與洛神之間若即若離的情感,也反映了他在現實生活中無奈和痛苦的心境。
此賦對后世文學、書法、繪畫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
東晉顧愷之根據《洛神賦》的內容創作了《洛神賦圖》,這幅畫以其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想象力,生動地展現了曹植與洛神相遇、相戀的場景,成為中國古代繪畫的經典之作。
元代趙孟頫的楷書《洛神賦》,字體工整秀麗,筆力遒勁,將《洛神賦》的文學之美與書法之美完美結合,也備受后人推崇。
黃初七年(226年),曹丕病逝,其子曹叡繼位,即魏明帝。
曹植得知這個消息后,心中又燃起了一絲希望。
他認為新帝即位,或許會改變對他的態度,給予他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。
于是,他再次上書曹叡,表達自己愿意為朝廷效力的決心。
在《求通親親表》中,他寫道:“臣聞天稱其高者,以無不覆;地稱其廣者,以無不載;日月稱其明者,以無不照;江海稱其大者,以無不容。故孔子曰:‘大哉堯之為君!惟天為大,惟堯則之。’夫天德之弘,莫過于博施;仁風之美,莫大于降愛。故曰:‘愷悌君子,民之父母。’今陛下以圣明統世,將欲崇唐虞之德,弘成康之化,簡良才,舉賢善,親親顯用,博納至言。”言辭懇切,希望曹叡能夠重視親情,給予他和其他宗室子弟更多的信任和重用。
然而,曹植的希望再次落空。
曹叡對他依然嚴加防范和限制,繼承了其父曹丕對宗室的猜忌政策。
在文、明二世的12年中,曹植曾被遷封過多次,最后的封地在陳郡。
他的生活條件并沒有因為曹叡的繼位而得到改善,反而更加艱難。
他的府邸破舊不堪,身邊的侍從也所剩無幾,甚至連基本的生活物資都需要向朝廷申請。
盡管生活困苦,精神壓抑,但曹植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文學創作。
他后期的作品,更多地表達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憤之情。
《贈白馬王彪》就是其中的代表作。
太和六年(232年),曹植在憂郁中病逝,年僅四十一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