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馬遷通過查閱多方資料,走訪相關地區,結合當地的傳說和考古發現,最終還原了事件的真相。
他還經常與其他學者討論,聽取不同的意見,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。
天漢二年,西漢與匈奴的戰爭再次爆發。
著名將領李陵率領五千精兵出征,與匈奴數萬大軍展開了激烈的戰斗。
李陵奮勇殺敵,雖寡不敵眾,但仍堅持了數日。
最終,因彈盡糧絕,退路被斷,李陵無奈選擇投降匈奴。
這一消息傳到長安,朝野震驚。漢武帝勃然大怒,認為李陵背叛了國家。
朝臣們也紛紛指責李陵的行為,認為他辜負了朝廷的信任。
在朝堂上,大臣們紛紛表態,要求嚴懲李陵及其家族。
然而,在這場風波中,司馬遷卻站了出來,為李陵辯護。
司馬遷向漢武帝陳述了李陵的為人和戰功,他認為李陵是在極度艱難的條件下作戰,直到無兵可用、退路被斷,才無奈選擇投降。
他甚至猜測李陵之所以未選擇殉國,而是投降,可能是希望能夠尋找機會繼續為漢朝效力。
司馬遷的直言,觸怒了漢武帝。
皇帝認為這名小小的史官是在暗指貳師將軍李廣利未盡職責,甚至諷刺他親自出征卻遭遇失敗。
因此,司馬遷被指控“欲沮貳師,為陵游說”,這一罪名在當時被視為大不敬,依律應當斬首。
面對生死抉擇,司馬遷陷入了痛苦的掙扎。
他想到自己尚未完成的《史記》,想到父親的遺愿,他不甘心就這樣死去。
如果選擇死刑,這部耗費了他多年心血的史書將永遠無法問世,父親的遺愿也將化為泡影。
經過深思熟慮,他最終選擇了接受宮刑以贖身。
宮刑,這一殘酷的刑罰,如同一場噩夢,徹底改變了司馬遷的命運。
它不僅給司馬遷帶來了身體上的痛苦,更讓他的心靈遭受了極大的折磨。
在給朋友的書信《報任安書》中,他寫道:“腸一日而九回,每念斯恥,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?!?/p>
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,他常常獨自徘徊在庭院中,望著星空,思考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。
但他心中對《史記》的執著追求,如同黑暗中的一盞明燈,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。
遭受宮刑后,司馬遷陷入了極度的痛苦和絕望之中。
他覺得自己失去了作為男人的尊嚴,無顏面對世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