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一次,呂蒙褪去了往日的莽撞。
他不再急于在戰場上證明自己,而是開始研習兵法。
白天,他跟隨老兵學習排兵布陣,夜晚則躲在營帳中,就著微弱的燭光研讀《孫子兵法》《吳子》等兵書。
遇到不懂之處,便虛心向軍中的文吏請教。
他還養成了記筆記的習慣,將每日所學所悟記錄下來,反復揣摩。
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,赤壁之戰爆發。
這場決定天下歸屬的大戰,成為呂蒙軍事生涯的重要轉折點。
當周瑜與諸葛亮在戰略層面斗智斗勇時,呂蒙在前線展現出卓越的戰術素養。
他敏銳地察覺到曹軍糧道的薄弱環節,率領精銳部隊繞道敵后,截斷曹軍補給線。
同時,他設計燒毀曹操新建的訓練水師的浮橋,迫使曹軍退守烏林。
戰后論功,呂蒙因“巧破北軍“被拜為橫野中郎將,獲賜黃金五百斤、錢三千萬。
真正讓呂蒙脫胎換骨的,是周瑜臨終前的教誨。
建安十五年(公元210年),周瑜病重,將呂蒙喚至榻前,語重心長地說:“子明勇冠三軍,然若不通古今,終不過一勇夫耳。欲成大事,需以智取勝。“
這番話如醍醐灌頂,讓呂蒙更加堅定了學習的決心。
此后,他不僅研讀兵書,還廣泛涉獵經史子集,模仿諸葛亮推演八陣圖,甚至學習如何治理地方。
魯肅初至陸口時,本以“武夫“之見輕看呂蒙。
兩人交談時,魯肅談及荊州局勢,本以為呂蒙難以提出有價值的見解。
不料,呂蒙不僅對關羽的性格特點、軍事部署了如指掌,還提出“外結好關羽,內修政理,待時而動“的戰略構想。
魯肅大為震驚,不禁撫其背嘆道:“卿今者才略,非復吳下阿蒙!“
呂蒙謙遜地回應:“士別三日,即更刮目相看。“從此,這句話成為千古佳話。
建安二十四年(公元219年),荊州局勢風云突變。
關羽北伐襄樊,水淹七軍,擒于禁,斬龐德,威震華夏。
曹操甚至動了遷都的念頭以避其鋒芒。
然而,在東吳孫權眼中,這正是奪回荊州的絕佳時機。
荊州地處長江中游,戰略位置極為重要,自劉備借荊州后,孫權便一直耿耿于懷。
呂蒙主動向孫權請命,提出“白衣渡江“的奇襲之計:將戰船偽裝成商船,精銳士卒藏于艙中,以商賈身份騙過沿江烽火臺。
為確保計劃順利實施,呂蒙做了周密的準備。
他暗中派人收集荊州守軍的情報,了解各個烽火臺的布防情況;挑選水性好、應變能力強的士卒執行任務;甚至提前與荊州城內的親吳勢力取得聯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