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喬站在周瑜的帥帳外,聽著里面激烈的爭論聲。
黃蓋的怒吼、魯肅的勸說、諸葛亮的分析,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。
最終,周瑜擲地有聲的“決戰“二字,讓帳內瞬間安靜下來。
赤壁的火光映紅天際那晚,小喬徹夜未眠。
她守在祭壇旁,看著周瑜身披鶴氅,在東南風中指揮若定。
火光照亮他的側臉,恍惚間仍是初見時那個白衣公子,卻又多了幾分讓人心疼的疲憊。
小喬在心中默默祈禱,愿這場戰爭早日結束,愿她深愛的人能平安歸來。
建安十五年,巴丘的秋雨來得格外早,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,仿佛也在為這亂世而悲泣。
小喬跪在病榻前,握著周瑜冰涼的手,淚水不停地滴落在他的手背上。
周瑜的面色蒼白如紙,呼吸微弱,斷斷續續地說:“既生瑜何生亮“
窗外的梧桐葉被風吹得簌簌作響,案上的焦尾琴蒙著薄灰,自赤壁之戰后,便再未響起過。
小喬感覺自己的心在一點點破碎,她多么希望這只是一場噩夢,夢醒之后,周瑜又會像往常一樣,笑著教她撫琴,與她談詩論畫。
可現實如此殘酷,無論她怎樣呼喊,周瑜的手還是漸漸變得僵硬,再也沒有了溫度。
孫權親至巴丘吊唁那日,小喬捧著周瑜留下的兵書,在靈前長跪不起。
她的眼神空洞,仿佛靈魂也隨著周瑜的離去而消散。
回吳郡的馬車上,大喬攬著她消瘦的肩膀,輕聲道:“阿婉,你還有我。“
可小喬知道,那個會在她撫琴出錯時溫柔指正、會在月下與她對詩的人,永遠留在了巴丘的青山里。
此后歲月,小喬將自己封閉起來,全身心地投入到整理周瑜的兵法中。
她把周瑜的兵書仔細謄抄,分類成冊,希望能將他的智慧傳承下去。
她還親自教導周循、周胤讀書習武,將對周瑜的愛,都傾注在這兩個孩子身上。
每當夜深人靜,小喬便獨坐蓮池畔,對著一輪明月彈奏《長河吟》。
琴聲悠揚,卻帶著無盡的哀傷。
琴弦有時會突然崩斷,正如她破碎的半生——原以為能與良人共賞江南煙雨,卻不料只等來半生孤影。
黃龍元年,孫權稱帝那日,小喬在周瑜墓前獻上一束白菊。
皖城的柳絲又綠了二十載,當年那個活潑靈動的少女早已鬢染霜華。
她撫摸著墓碑上斑駁的字跡,恍惚聽見熟悉的腳步聲,回頭卻只有滿園落花,紛紛揚揚落了滿身。
小喬閉上眼,任淚水滑落,在心中輕聲說道:“公瑾,這天下你可還滿意?“
風過處,似有琴音裊裊,帶著往昔的溫柔,消散在江南的煙雨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