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漢末年,蒼穹如被戰火熏染的破帛,裂帛聲中九州分崩離析。
黃河兩岸烽煙蔽日,長江流域金戈鐵馬,各路梟雄揭竿而起,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展開了驚心動魄的逐鹿之爭。
在這風云變幻的亂世之中,扶風郿縣的法氏府邸里,一個男嬰呱呱墜地,他便是法正,字孝直。
法正出身于書香世家,家中藏書萬卷,竹簡木牘散發著歲月的氣息。
自孩童時起,法正便展現出遠超同齡人的聰慧,常常坐在庭院的老槐樹下,捧著一卷古籍,一讀就是一整天。
他的眼睛如同夜空中最明亮的星子,總能在字里行間捕捉到常人難以察覺的精妙之處。
每當家中長輩們談論起天下大勢,年幼的法正也會忍不住插上幾句,其見解之獨到,常常讓在場的長輩們驚訝不已。
然而,命運的軌跡卻并未如法正所期望的那般順遂。
建安初年,中原大地遭遇前所未有的饑荒,餓殍遍野,哀鴻滿地。
法正與好友孟達為求生存,不得不背井離鄉,輾轉來到蜀地,投靠益州牧劉璋。
原以為在這片相對安定的土地上,自己的才華能夠得到施展,可現實卻給了他沉重的一擊。
劉璋治下的益州,表面上看似平靜祥和,實則暗流涌動。
劉璋生性懦弱,缺乏雄才大略,在用人方面更是目光短淺。
法正雖憑借出眾的才學被授予新都縣令一職,但這個職位對于胸懷大志的他來說,不過是大材小用。
每日處理著瑣碎的政務,看著縣中的百姓在繁重的賦稅下艱難求生,法正心中滿是無奈與不甘。
后來,他雖被調任軍議校尉,但依舊無法進入益州的權力核心,始終得不到劉璋的重用。
在益州的日子里,法正不僅事業受挫,還飽受他人的誹謗與排擠。
州邑中的一些權貴,嫉妒他的才華,時常在劉璋面前說他的壞話。
法正的書房里,常常堆滿了來自各方的詆毀書信,每當夜深人靜,他獨坐案前,看著跳動的燭火,心中滿是苦悶。
“千里馬常有,而伯樂不常有。”他常常對著空蕩蕩的書房,發出這樣的感慨,聲音中充滿了無盡的凄涼。
直到建安十三年,命運的轉機悄然降臨。
這一年,張松出使曹操歸來,親眼目睹了曹操的傲慢無禮,心中對曹操失望至極。
回到益州后,他力勸劉璋與曹操斷絕來往,轉而與當時在荊州逐漸崛起的劉備交好。
劉璋猶豫不決,詢問應該派遣何人出使劉備。
張松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便是法正,他深知法正有大才,若能借此機會讓法正施展才華,或許能改變益州的命運。
法正接到出使的命令時,心中五味雜陳。
他一方面對此次出使充滿期待,渴望能借此機會遇見明主;另一方面,又擔心這只是一場徒勞。
當他踏入劉備的營帳,第一眼看到劉備時,心中不由得一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