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“度”上,曹操豁達大度,用人唯才,能容忍下屬的小過失;袁紹則心胸狹隘,嫉賢妒能,不能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。
在“謀”上,曹操足智多謀,善于隨機應變;袁紹則優柔寡斷,決策遲緩。
在“德”上,曹操注重自身品德修養,以身作則;袁紹則放縱自己,生活奢靡。
在“仁”上,曹操關愛百姓,以民為本;袁紹則橫征暴斂,百姓苦不堪言。
在“明”上,曹操明察秋毫,能準確判斷形勢;袁紹則昏庸糊涂,常常被假象所迷惑。
在“文”上,曹操重視文化教育,廣納賢才;袁紹則輕視文人,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。
在“武”上,曹操精通兵法,善于指揮作戰;袁紹則雖有兵力優勢,但指揮能力不足。
郭嘉的分析全面而深刻,有理有據,堅定了曹操與袁紹決戰的信心。
在戰役過程中,郭嘉又精準地把握戰機,建議曹操親兵奇襲烏巢,燒毀袁紹糧草輜重。
曹操采納了郭嘉的建議,親自率領五千精銳騎兵,打著袁紹的旗號,趁著夜色,從小路直奔烏巢。
烏巢守將淳于瓊醉酒輕敵,毫無防備。
曹軍迅速發起攻擊,燒毀了袁紹的糧草輜重,一時間火光沖天,烏巢陷入一片混亂。
袁紹得知烏巢被襲,急忙派張合、高覽前去救援。
張合見大勢已去,便與高覽一起投降了曹操。
袁紹軍頓時軍心大亂,曹操趁機發起總攻,一舉扭轉戰局,幫助曹操以少勝多,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。
在奇襲烏巢的行動中,郭嘉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警惕,他提前分析了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,并制定了相應的應對策略。
當袁紹得知烏巢被襲,準備調兵回救時,郭嘉建議曹操分兵阻擊袁紹的援軍,確保奇襲行動的順利進行。
劉備來投曹操時,曹操帳下眾人多建議殺掉劉備以絕后患。
劉備素有英雄之名,雖然此時他勢單力薄,但他心懷大志,不甘久居人下。
曹操帳下的謀士們深知劉備的威脅,紛紛進言,認為劉備是潛在的敵人,若不趁早除掉,日后必成大患。
郭嘉卻認為:“劉備有英雄之名,今以窮歸己而害之,是以害賢為名,則智士將自疑,回心擇主,公誰與定天下乎?夫除一人之患,以沮四海之望,安危之機,不可不察。”
郭嘉深知,劉備在天下英雄中享有很高的聲譽,如果曹操在劉備窮途末路來投靠時將其殺害,必然會被天下人視為殘害賢能的暴君,這樣一來,其他有志之士就會對曹操心生疑慮,不敢前來投靠。
曹操想要成就大業,就需要廣納天下賢才,失去賢才的支持,大業將難以成功。
曹操采納了郭嘉的建議,對劉備以禮相待。
后來劉備借機逃離曹操掌控,曹操雖懊悔不已,但對郭嘉的深謀遠慮依舊贊賞有加。
在劉備留在曹操陣營的那段時間里,郭嘉時刻關注著劉備的一舉一動,他深知劉備的危險性,卻也明白曹操的顧慮。
他一方面建議曹操對劉備加以防范,另一方面又要曹操保持對賢才的尊重,以免寒了天下人的心。
在北征烏桓的征程中,郭嘉深知長途奔襲的艱難與風險,但他更明白若不徹底鏟除袁氏殘余勢力和烏桓隱患,北方永無寧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