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與劉秀交談的過程中,他也逐漸了解到了如今朝廷面臨的種種棘手問題。
雖然劉秀是一位賢明的君主,但朝廷中的一些大臣們,卻各懷鬼胎,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。
朝堂之上表面風平浪靜,實則暗流涌動。
劉秀深知嚴光的才能,他渴望嚴光能留在朝廷,擔任重要官職,幫助他治理國家,開創一番盛世。
于是,他滿懷期待地對嚴光說道:“子陵,如今天下初定,朕需要你的幫助。朕欲封你為諫議大夫,你意下如何?”
嚴光聽后,并沒有立刻回答。他陷入了沉思,片刻后,緩緩說道:“陛下,您的厚愛,臣感激不盡。但臣生性自由散漫,不適應官場的生活。如今臣只想過著自由自在的日子,還望陛下成全。”
劉秀聽了嚴光的話,心中有些失望。他再次勸說嚴光,言辭懇切,列舉了諸多理由,希望他能改變主意。
劉秀言辭懇切地說道:“子陵,你我同窗多年,你深知朕的抱負。如今這天下初定,百廢待興,正需要你這樣的賢才來輔佐朕。你滿腹經綸,若能在朝堂之上施展才華,定能為百姓謀福祉,為漢室的穩固貢獻力量。朕希望你能念及昔日情誼,出山相助。”
然而,嚴光心意已決,無論劉秀如何勸說,他都不為所動。
他堅定地說道:“陛下,臣并非不知陛下的心意,也并非不愿為天下蒼生盡力。只是臣深知自己的性格,官場的束縛與爭斗非臣所能忍受。臣愿以自己的方式,為這天下祈福。還望陛下理解。”
朝堂之上,眾人見嚴光竟然拒絕了劉秀的任命,都感到十分驚訝。
在他們看來,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,能夠得到皇帝的賞識,成為朝廷的高官,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情。
可嚴光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,他的這份淡泊名利,堅守本心的品質,讓眾人對他又多了幾分敬佩。
一些大臣在心中暗自思忖,嚴光此舉究竟是故作清高,還是真的對功名利祿毫無興趣?
而那些真正了解嚴光的人,則對他的選擇表示理解與尊重。
嚴光拒絕了劉秀的任命后,劉秀并沒有勉強他。
他尊重嚴光的選擇,知道他是一位真正的隱士,不愿意被世俗的名利所束縛。
劉秀深知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,嚴光的志向不在朝堂,強留他也只是徒增煩惱。
在洛陽停留了一段時間后,嚴光向劉秀告辭,準備回到桐廬富春江畔,繼續他的隱居生活。
劉秀親自為他送行,送給他許多金銀財寶和珍貴的物品,希望他能在歸隱的日子里生活無憂。
但嚴光都一一婉拒了,他只帶了一些簡單的衣物和書籍,便踏上了歸程。
他的行囊雖輕,但他的內心卻無比充實,因為他堅守了自己的本心,選擇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。
回到富春江畔后,嚴光又過上了那平靜而自在的生活。
每天清晨,他都會早早地起床,來到江邊垂釣。
他靜靜地坐在岸邊,手中握著釣竿,目光凝視著江面,仿佛整個世界都與他無關。
看著那江面上的日出,金色的陽光灑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,如夢如幻,他的心中充滿了寧靜與滿足。
有時候,他也會與當地的百姓們聊聊天,幫助他們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