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平初年,凜冽的北風在汝南汝陽廣袤的大地上橫行肆虐,如同一頭掙脫牢籠的猛獸,裹挾著鵝毛大雪,肆意撲向這片古老的土地。
整個天地間一片白茫茫,袁氏莊園在風雪的籠罩下,宛如一座孤寂的孤島。
莊園深處,一間狹小昏暗的書房內,搖曳的燭光奮力跳動,在墻壁上投下一個少年專注的身影,少年正是袁安。
袁安出身于官宦世家,家族自祖輩起便研習經史,家中豐富的藏書和濃厚的學術氛圍,如同肥沃的土壤,滋養著袁安對知識的渴望。
父親袁昌,雖僅任縣功曹,官職低微,卻飽讀詩書,對經史子集有著深刻的見解。
在袁安幼年的記憶中,每個夜晚,父親都會坐在他身旁,手持竹簡,逐字逐句地講解經典要義。
從《詩經》的優美韻律,到《尚書》的治國之道,父親總能用生動的語言將晦澀的知識娓娓道來。
袁安則瞪大眼睛,全神貫注地聆聽,時不時提出自己的疑問,父子倆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,忘卻了窗外呼嘯的寒風。
袁昌不僅傳授知識,還時常講述先輩們的故事。
那些先輩們在亂世中挺身而出,憑借智慧和勇氣拯救百姓于水火的事跡,讓袁安心生敬佩。
特別是祖父袁良,曾在災荒之年散盡家財,救濟百姓,其義舉在當地傳為佳話。
這些故事如同一顆顆火種,在袁安心中點燃了濟世安民的信念。
雪后的清晨,陽光艱難地穿透厚重的云層,灑在茫茫雪地上,反射出刺眼的光芒。
袁安像往常一樣外出求學,路過一片農田時,眼前的景象讓他揪心不已。
正值災年,莊稼因干旱和蟲害顆粒無收,田野里一片荒蕪。
饑民們拖家帶口,流離失所,道路兩旁橫七豎八地躺著餓殍。
寒風中,一個骨瘦如柴的孩子在母親懷里瑟瑟發抖,母親眼中滿是絕望,卻無能為力。
袁安看到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,餓得奄奄一息,癱倒在路邊。
老人的眼神中充滿了絕望和無助,干裂的嘴唇微微蠕動,似乎在祈求著什么。
袁安的心中頓時涌起一股強烈的同情,毫不猶豫地從懷中掏出自己僅有的干糧,遞到老人手中。
老人顫抖著雙手接過干糧,渾濁的眼中閃爍著感激的淚花,嘴唇蠕動著,卻已無力言語。
袁安看著老人狼吞虎咽的樣子,內心久久不能平靜。
他深知,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,進入仕途,才能真正為百姓謀福祉,改變他們的命運。
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,袁安更加勤奮刻苦。
他聽聞百里外的陳先生學識淵博,對《孟氏易》有著獨到的見解,便不顧路途遙遠,毅然踏上了求學之路。
一路上,寒風如刀,割在他的臉上,雙腳被積雪浸濕,磨出了血泡。
但這些困難絲毫沒有動搖他的決心。當他終于到達陳先生家時,衣衫襤褸,狼狽不堪,但眼神中卻透著堅定與執著。
陳先生被袁安的誠意和好學精神所打動,收他為徒。
在陳先生的悉心指導下,袁安對《孟氏易》的研究愈發深入。
他日夜誦讀,反復揣摩,不僅能夠熟練背誦經典,還能結合現實,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