寬敞的講堂里,老師在講臺上侃侃而談,學子們圍坐四周,認真聆聽。
藏書閣中,典籍如山,散發著墨香。班固一頭扎進知識的海洋,廣泛涉獵各種書籍。
無論是儒家經典中對道德倫理的闡述,道家學說中對自然和人生的思考,還是墨、名、法、陰陽、農、雜、縱橫九流十家的著作,他都深入研究。
在太學的日子里,班固學無常師,不拘泥于個別章句的解讀,而是注重闡發大義。
他常常與同窗們圍坐在太學的庭院中,激烈地探討學術問題。
春日,繁花似錦,他們的爭論聲在花香中回蕩;冬日,雪花紛飛,他們的熱情融化了寒冷。
在一次關于歷史興衰的討論中,一位同窗認為朝代更替是天命所致,班固卻站起身來,慷慨陳詞:“歷史的變遷,固然有天命的因素,但更離不開人為的努力。前漢的興衰,便是最好的例證。漢初,高祖劉邦廣納賢才,輕徭薄賦,才奠定了漢朝的基業;而后期,統治者日益驕奢,導致民不聊生,最終走向衰落。”
他的觀點新穎,論據充分,讓在場的同窗們紛紛點頭稱贊。
他性情寬和,從不因自己才學出眾而驕傲自滿,總是耐心傾聽他人的觀點,汲取他人的長處,因此深受同學們的喜愛和敬重。
建武三十年,命運的陰霾突然籠罩。
班彪突然染病,藥石無靈,溘然長逝。
正在太學求學的班固,聽聞噩耗,猶如五雷轟頂,手中的書卷滑落在地。
他顧不上收拾行囊,星夜兼程趕回扶風奔喪。
靈堂內,白色的帷幔隨風飄動,班固跪在父親的靈前,淚水浸濕了衣衫。
守孝期間,班固在整理父親的遺稿《史記后傳》時,發現這部書稿雖有一定價值,但內容過于簡略,許多歷史事件的記載不夠詳實,人物刻畫也不夠豐滿。
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,他決定在父親的基礎上,編撰一部更加完整、系統的漢代史書,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。
然而,在當時,私自撰寫國史是重罪,班固的舉動很快被人告發。
官兵如狼似虎地闖入班家,手持利刃,將班固逮捕入獄,書稿也被查抄。
昏暗的牢房里,班固蜷縮在角落,心中充滿了絕望。
潮濕的地面散發著陣陣腐臭,老鼠在角落里竄來竄去。
弟弟班超得知消息后,心急如焚。
他深知哥哥的志向和才華,絕不能眼睜睜看著哥哥蒙冤。
班超四處奔走,多方打聽,拜訪了許多有影響力的人物,最終決定上書漢明帝,詳細說明了班固著書的意圖,為哥哥辯白。
漢明帝審閱了班固的部分書稿后,被他深厚的史學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所折服。
明帝坐在龍椅上,手中拿著書稿,連連點頭:“此人文筆不凡,對歷史的見解深刻,實乃不可多得的人才。”
明帝不僅釋放了班固,還任命他為蘭臺令史,讓他與其他史官共同編撰《世祖本紀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