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對于李牧來說,這些看似幼稚的童年游戲,實則成為了他日后卓越軍事才能的最初啟蒙。
它們不僅培養了他敏銳的洞察力、果斷的決策力以及優秀的團隊協作能力,更為他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隨著年齡的增長,李牧投身軍旅。
他從基層士兵做起,憑借著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和對軍事策略的獨特見解,逐漸嶄露頭角。
因其出色的軍事素養,他被派往趙國北部邊境戍邊,負責抵御匈奴的進犯,從此開始了他傳奇的軍事生涯。
初到邊境,李牧便發現了邊防軍隊存在的諸多問題。
以往,趙國軍隊與匈奴作戰,多是被動防御,且戰術單一。
匈奴騎兵機動性強,來如疾風,去如閃電,趙國軍隊常常陷入匈奴的圈套,疲于奔命卻難以取得實質性的戰果。
李牧深知,要想徹底擊敗匈奴,必須改變戰略。
他采取了堅壁清野的策略,下令邊境的百姓將牲畜、糧食等物資全部轉移到城內,堅壁不出。
同時,加強烽火臺的建設,每隔數里便設立一座,確保能夠及時掌握匈奴的動向。
一旦匈奴來襲,烽火臺上的士兵便點燃烽火,各城守軍迅速進入戒備狀態,緊閉城門,拒不出戰。
匈奴每次來襲,都發現城門緊閉,趙軍毫無出戰之意,他們以為李牧膽小怯懦,對他百般嘲諷。
趙國朝廷也對李牧的做法表示不滿,多次派人催促他出戰,認為他消極避戰,有損趙國的威嚴。
但李牧不為所動,依然堅守自己的戰略,他明白,此時與匈奴正面交鋒,趙國軍隊并無優勢,必須等待時機。
在這段看似平靜的時期里,李牧并沒有閑著。
他利用和平時期,精心訓練士兵,提高他們的戰斗技能。
他挑選了一批精銳之士,組成了一支騎兵部隊,專門進行騎射訓練。
他親自教導士兵如何在高速奔馳的戰馬上準確地射箭,如何在復雜的地形中靈活作戰。
同時,加強對士兵的紀律教育,制定了嚴格的軍規,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。
他深知,戰爭不僅是武力的較量,更是后勤保障的比拼。
因此,他還大力整頓軍隊的后勤管理,確保糧草、兵器等物資的充足供應和合理調配。
經過數年的訓練和準備,這支軍隊成為了一支紀律嚴明、戰斗力極強的精銳之師,為日后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然而,李牧的堅守并沒有得到所有人的理解。
朝廷中一些官員認為他畏敵如虎,紛紛上書彈劾他,指責他長期避戰,耗費國家財力卻毫無建樹。
趙王在眾人的壓力下,召回了李牧,另派將領駐守邊境。
新將領上任后,一改李牧的策略,急于建功立業,主動出擊。
但由于軍隊缺乏訓練,戰術不當,對匈奴的作戰特點了解不足,多次被匈奴擊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