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安十四年深秋的柴桑渡口,晨霧如輕紗般籠罩江面,江水在霧氣中翻涌著暗青色的波浪。
一隊裝飾著朱紅錦緞的船帆緩緩駛出港灣,船頭立著的少女身披玄色錦袍,腰間懸掛的吳鉤寶劍在薄霧中泛著冷冽的光芒。
她凝視著對岸若隱若現的荊州城輪廓,耳畔似乎又響起兄長孫權臨別時的叮囑:“此去須替江東守住門戶。“
這位東吳郡主未曾想到,自己的命運將如長江浪濤,在風云變幻的三國時代激起層層漣漪,最終成為一段跨越千年的傳奇。
建安三年的建業城正值梅雨季,吳侯府內青石磚縫間爬滿青苔,空氣中彌漫著濕潤的泥土氣息。
當孫氏一族的武元年,劉備稱帝;洪武二年,猇亭大火。
這些震動天下的消息傳來時,孫尚香只是默默擦拭著那把從未出鞘的吳鉤。
她不再過問政事,卻會在夜深人靜時,對著燭火研讀《孫子兵法》,仿佛又回到了在建業聽兄長議事的年少時光。
黃武元年,孫權稱帝,大赦天下,卻獨獨不見對孫郡主的冊封詔書。
民間傳言,她在得知劉備病逝白帝城后,投江殉情;也有人說,她終老于吳侯府,臨終前仍握著那枚破碎的玉玨。
而在江東百姓的傳說中,每逢月圓之夜,長江之上總會傳來女子的嘆息聲,伴著若有若無的劍鳴。
千年時光流轉,東吳的宮闕早已化為塵土,赤壁的戰火也已熄滅。
但孫尚香的故事,卻在歷史的長河中愈發清晰。
她是權謀棋局里的巾幗英雄,是情義兩難全的亂世紅顏,更是那個時代最耀眼的一抹亮色。
她的傳奇,正如長江之水,在歲月的沖刷下,愈發閃耀著動人的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