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下來的幾日,裴硯之果然如他所言,并未急著催促什么,卻也未曾遠離。
他沒有住在小河村——村里尋不出能容下他和那些沉默冷峻隨從的房舍。
驛館在鎮(zhèn)上,他多半是住在那里。
但幾乎每日,他都會現(xiàn)身在茶棚,時間無定:或是清晨天剛亮,小風還在支棚子,他便騎著馬從小路上走來,慢悠悠地下馬,說是途經此地,順道看看;又或是午后最清閑的時辰,他點一碗最普通的大麥茶,找個不顯眼的位置坐下,目光不多,卻總會在不經意間落到小風身上。
他很少說話,安安靜靜,仿佛只是個尋常過客。
可那身姿,那氣度,卻無論如何也掩不住。
小風起初還有些不安,漸漸地卻又覺得,他似乎也沒做什么,只是偶爾會付些錢,還比實際要多上一兩文。
每次她想找零,他總是神情自然地搖搖頭:“不必,下次一并算。
”或者“零錢不便,無需找了。
”仿佛他真是個常來光顧的客人。
他有時會帶些小東西。
比如一包鎮(zhèn)上買來的枸杞,隨手交給阿婆:“聽說對眼睛好,不值什么,權當順手。
”又比如一刀質地遠勝于茶棚毛邊紙的好紙和兩支做工講究的毛筆,放在小風的小桌上,語氣輕描淡寫:“舊物,留著也是閑置,不如給你練練字。
”甚至有一次,他遞來一小包油紙裹著的肉脯,帶著淡淡異香,說是“京中友人相贈”,便順手分給了圍在茶棚邊饞得直咽口水的孩子們。
孩子們雀躍著跑開,看向他的眼神閃著光。
他做這些事時,態(tài)度平淡隨意,從不顯得刻意殷勤,卻恰好熨帖著每個人的心意。
小風看著他漸漸融入這片本不屬于他的天地,心里的違和感也在一點點消解。
他好像又回到了當初那個在村里靜靜養(yǎng)傷、寡言卻不難相處的“阿辭”。
只是如今衣著愈發(fā)考究,氣度愈發(fā)凌厲。
——這日傍晚,天邊被夕陽渲染成一片火紅。
茶棚客人散去,小風收拾碗盞,水聲叮咚。
裴硯之還未走,他坐在那里,目光靜靜追隨。
“整日這般忙碌,不覺辛勞?”他的聲音溫和,比平日多了幾分親近。
小風手里還拎著濕漉漉的抹布,頭也沒抬:“習慣了。
看大家喝得痛快,阿婆有人說話,我也安心。
”裴硯之點點頭,片刻沉默,又忽然道:“那日提及京中別院需人打理茶點之事,你可曾再想過?”小風一怔,洗碗的動作停住了。
她幾乎要把這事忘掉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