藥窯里的第七日,左憶正用石臼搗著曬干的蒼耳子。
這東西性子烈,搗碎了混在草木灰里,能防蛇蟲,也能當傷藥的輔材——在這人跡罕至的地方,活下去的依仗從不是人心,是手里的藥和眼里的警惕。
草從里的窸窣聲剛起,她已反手摸出藏在磚縫里的銀針,指尖扣住三枚,針尾抵住掌心的老繭。
佝僂身影鉆出來時,左憶的銀針離他咽喉只剩三寸。
“左姑娘莫動手!”老者慌忙后退,灰布衫下擺掃過草屑,露出懷里揣著的硬物,“老奴是容妃舊部蘇伯,帶了您未必不要的東西。
”他顫巍巍摸出的不是玉佩,是塊暗褐色的木牌,上面刻著個“醫(yī)”字,邊緣磨損得厲害,卻能看清木紋里嵌著的金粉——那是太醫(yī)院院判的腰牌,當年陳嬤嬤提過,容妃的親信里,有位掌管秘藥庫的院判,據(jù)說藏著能解百毒的“還魂散”配方。
左憶收了針,指尖卻沒放松:“容妃的舊部?我憑什么信你?”“就憑這個。
”蘇伯又摸出張泛黃的藥方,邊角燒焦了大半,“這是當年容妃娘娘讓陳嬤嬤轉交您的,說若遇生死劫,可憑此方尋老奴。
”藥方上的字跡是陳嬤嬤的,只余“紫草三錢,當歸半兩”幾個字,卻和左憶貼身藏著的半張字條邊緣能對上——陳嬤嬤的字有個特點,“歸”字最后一筆總帶個小彎鉤。
左憶捏著藥方,指腹劃過那彎鉤:“說吧,找我做什么。
”她沒提“幫忙”,只問“做什么”,語氣里的疏離像藥窯里的寒氣。
蘇伯的喉結滾了滾,終于說出目的:“容妃娘娘當年留了個女兒在民間,叫阿蓮,被李珩的余黨盯上了。
他們想抓她去嶺南換三殿下,老奴斗不過那些亡命徒……”“與我何干?”左憶打斷他,將藥方塞進袖袋,“我既非容妃的人,也不是太子的棋,犯不著為個不相干的人涉險。
”“姑娘!”蘇伯急了,撲通跪下,“阿蓮手里有秘藥庫的鑰匙!就是院判大人臨終前交托的,說能解您身上的寧心丸余毒!”左憶的瞳孔驟縮。
余毒是她的死穴,太后拿這個拿捏她,李承恩未必不知道,卻從沒提過真正的解藥。
若阿蓮真有鑰匙……“鑰匙在哪?”她問得直接,沒半分同情。
“在阿蓮的長命鎖里,可她現(xiàn)在被堵在城南破廟,身邊只有兩個莊稼漢護著。
”蘇伯磕頭磕得草屑沾了滿臉,“老奴知道姑娘不是心軟的人,這是交易!您救阿蓮出來,老奴帶您取還魂散,絕無虛言!”左憶盯著他看了半晌,確認他眼底沒有算計,只有急惶。
她摸了摸腰間的藥囊,里面是剛配好的迷魂散,本想備著防野獸,此刻倒有了別的用處。
“我要先見阿蓮。
”她站起身,拍了拍褲腿的灰,“若她手里的鑰匙是假的,或是你敢耍花樣……”她沒說下去,只是捏碎了手里的蒼耳子,粉末從指縫漏下來,“這藥窯里,正好缺些肥料。
”蘇伯連聲道謝,爬起來時腿都在抖。
左憶沒走正門,繞到藥窯后墻,那里有株老槐樹,枝椏伸到墻外。
她攀著樹干翻出去,動作比蘇伯利落得多——在宮里練的縮骨功和fanqiang術,此刻倒成了保命的本事。
去破廟前,她先去了趟城西的雜貨鋪,買了兩捆麻繩,又要了些硫磺和硝石。
掌柜的打量她時,她只說“山里防蛇用”,付賬時特意多給了兩枚銅板,指尖在柜臺上敲了敲,是陳嬤嬤教的暗號,意思是“借你鋪子的后門用用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