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天,陽光明媚,驅散了凌晨的陰霾,卻驅不散兩人心頭的寒意。
通過交叉比對幾十份口述史錄音中的細節和人事檔案,他們確認了那個令人震驚的事實——當年的護士陳慧蘭,如今竟是新華百貨檔案室的夜班管理員。
兩人以“歷史系學生進行商場變遷史研究”的名義,在白天見到了陳慧蘭。
她是一個沉默寡言的老人,頭發花白,眼神渾濁,仿佛對世間一切都失去了興趣,只是漠然地重復著“規定”、“流程”之類的詞語。
直到蘇晚螢從手機里調出一張照片,輕輕推到她面前。
照片上,是一個嬰兒腳環,上面刻著一串模糊的編號。
那是蘇晚螢在B4層那堆廢棄收音機里找到的唯一不屬于收音機的零件。
陳慧蘭的目光觸及照片的瞬間,那雙渾濁的眼睛里有什么東西碎裂了。
她那布滿老年斑的手指開始不受控制地劇烈顫抖,最終死死按住了那張照片,指節因用力而發白。
“那天……他們不讓救護車下去?!崩先说穆曇羯硢「蓾癖簧凹埓蚰ミ^,“他們在對講機里一遍遍地喊,‘下面沒人’,‘情況已控制’。我把孩子抱上來的時候,他還睜著眼……小小的,看著我……”
她的眼淚終于決堤,滾滾而下,“可他們說,新華百貨沒有B3層,所以死的……也不是人?!?/p>
這句話像一記重錘,狠狠砸在沈默和蘇晚螢的心上。
原來,那三十七分鐘的生命,從一開始就被定義為“不存在”。
陳慧蘭顫抖著從貼身的衣袋里摸出一個用塑料袋層層包裹的紙片,早已被歲月侵蝕得又黃又脆。
那是一份急救單的復印件,她藏了整整四十年。
在急救單的背面,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名字,一共八十七個。
“這是那天……所有在B3的攤主。”
拿到名單后,沈默立刻投入到對新華百貨的技術分析中。
他調取了近一個月的電梯運行數據,發現了一個詭異的模式:每一次電梯屏幕上出現“B4”的字樣前,主控系統都會有零點幾秒的斷連,隨即接入一個未在系統內注冊的備用控制模塊。
信號的物理來源,驚人地指向了樓頂廢棄的水箱間。
是夜,沈默獨自潛上了天臺。
水箱間里銹跡斑斑,空氣中彌漫著鐵銹和死水混合的怪味。
在一個角落,他找到了那個信號源——一臺龐大而古老的老式繼電器陣列。
無數電線雜亂地糾結在一起,其連接方式與八十年代的電梯控制系統有幾分相似,卻又以一種完全不合邏輯的方式,強行“寄生”在現代化的電梯網絡上。
第二十六章-地下三層
更讓他毛骨悚然的是,在控制板上,貼著一張泛黃的值班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