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感覺自己仿佛跪在冰冷的水泥地上,視線只能看到一扇緊閉的倉庫大門,門縫底下,三雙沾滿泥水的工鞋一閃而過,隨即消失在黑暗中。
畫面驟然消失,蘇晚螢大口喘著氣,后背已被冷汗浸濕。
她強忍著翻涌的不適,將那頂安全帽和半張驗收單用無菌袋封好,立刻驅車送往沈默的私人實驗室。
沈默看到安全帽時,眼中迸發出一種近乎狂熱的光芒。
他沒有去問蘇晚螢的感受,而是直接將安全帽內襯的纖維樣本放入了高精度質譜儀。
分析結果很快呈現在屏幕上,數據曲線詭異得令人心驚。
內襯纖維中檢測出一種異常的蛋白沉積物,其部分化學成分與M8313樓梯死者腦脊液中發現的未知蛋白高度相似。
但關鍵在于,這種蛋白并非通過生物體的正常分泌產生,它的結構更像是一種……在極端情緒壓力下由精神能量凝聚而成的物理沉淀。
沈默喃喃自語:“情緒凝結物……執念留下的痕跡居然是物理性的。”
為了驗證一個更為大膽的想法——“殘響”是否可以轉移,沈默設計了一組嚴謹的對照實驗。
他取來兩塊與M8313樓梯同批次、同材質的木材樣本,將其中一塊標記為A,放置在那頂承載著記憶的安全帽旁邊,靜置四十八小時。
另一塊標記為B,則被嚴格隔離在信號屏蔽的恒溫箱內。
第二十三章-他不是鬼
四十八小時后,實驗開始。
沈默在兩塊木材上方同步設置了高壓噴霧裝置,模擬高濕度環境。
結果令人震驚。
樣本B在達到臨界濕度后,僅發生了輕微的物理形變。
而樣本A,在水霧彌漫的瞬間,竟像是被一只無形的手重重按下,木材中央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向下凹陷,最終下沉深度達到了驚人的十八厘米!
更恐怖的是,實驗室內的紅外熱成像儀捕捉到了樣本A的表面,一團模糊而扭曲的人形輪廓若隱若現,散發著比周圍環境更低的溫度。
沈默關閉設備,在實驗記錄本上寫下了結論,字跡因激動而微微顫抖:“殘響可通過近距離接觸‘感染’新的合格介質。其強度隨原始信息密度的增加而增強——這是一場無聲的流行病。”
理論和物證都有了,但如何解決?
這個問題像一塊巨石壓在兩人心頭。
蘇晚螢把自己埋進故紙堆里,試圖從歷史的塵埃中找到答案。
終于,在一本民國時期記載各種建筑業奇聞異事的《工殤錄》中,她找到了類似的記載:“匠作枉死者,其怨附木石,久而成祟,謂之‘工魘’。解法惟三:一曰曝骨,二曰正名,三曰續工。”
“曝骨,是找到死者遺骸,使其安息。正名,是為死者恢復名譽,讓其死亡被承認。”蘇晚螢指著最后兩個字,對沈默解釋道,“而‘續工’,古籍上的意思是,完成死者未竟之事。”
沈默的目光在“續工”兩個字上停留了許久,腦中無數線索飛速串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