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驚悚的規律浮現出來:幾乎每年的梅雨季或秋季,只要出現濕度急劇變化的夜晚,這個特定的河段,總會發生一到兩起“意外落水”事件。
死者身份各異,唯一的共同點是,他們要么是住在附近、時常路過此地的居民,要么就是對本地傳說表現出過強烈興趣的訪客。
“它在篩選宿主。”沈默一字一頓地說道,聲音里沒有半分溫度。
他需要驗證一個瘋狂的猜想。
回到實驗室,沈默設計了一個被他稱為“反向污染”的實驗。
他從死者林婉清的遺物中提取了一小塊衣物纖維,又讓人工合成了一塊材質與密度都高度仿真的石碑碎片,然后將這塊“空白”的碎片植入纖維之中,一同置于一個可以精確模擬溫濕度的密封環境中。
他將濕度參數調整到那些溺亡案發生當晚的峰值。
奇跡,或者說恐怖,在三小時后發生了。
那塊原本光潔的人工碎片表面,竟自行浮現出與原碑上完全一致的水波狀熒光紋路。
輻射檢測儀發出了微弱但清晰的警報。
“殘響”不僅可以被復制,它甚至可以被“喂養”,在適宜的環境中感染新的載體。
“既然它可以被喂養,那或許也能被欺騙。”沈默他提出了一個更大膽的假設:如果能制造一個“儀式已經完成”的虛假信號,或許就能誘使這股執念進入休眠狀態,從而終止它的擴散。
(請)
弟六章-下一個祭品
實驗方案迅速成型。
他們在一個特制的鉛襯密封艙內,利用高濃度的淡水藻類提取物噴霧來模擬河水的環境,再通過精密的溫控陣列,在艙體中心區域創造出兩個緊緊相擁的人形熱源輪廓,并設定程序,讓這兩個熱源的溫度在短時間內急劇下降,模擬“兩人相擁沉沒”的整個熱力學過程。
那塊原始的石碑碎片,則被放置在“人形”的中心。
實驗啟動的瞬間,密封艙內清澈的空氣驟然凝結成濃重的白霧,能見度降為零。
高精度傳感器捕捉到,無數微小的水珠在艙底的金屬板上匯集、游走,僅僅幾秒鐘,就拼出了兩個緊密交疊的人形水漬。
這個詭異的圖案清晰地持續了十二秒,隨后,作為核心的石碑碎片,其輻射活性讀數斷崖式下跌,驟降了百分之七十。
成功了?
沈默盯著數據,卻感覺不到絲毫喜悅。
他調出艙內的高速監控錄像,一幀一幀地回放。
就在那兩個人形水漬即將潰散的最后零點一秒,在那濃得化不開的霧氣深處,仿佛有一雙無法用物理定律解釋的眼睛,倏地睜開,又瞬間消失。
沈默猛地按下停止鍵,額頭滲出細密的冷汗。
他喃喃自語:“我們騙過了它……但我們騙過的,究竟是‘它’?還是‘他們’?”